•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施一公等《自然》論文解析GadC結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3-15 15:23:57/ 個人分類:實驗方法

      2012年3月1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論文,報道了大腸桿菌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轉運蛋白 (GadC) 的晶體結構,并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

      2011年在歐洲爆發的腸溶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導致數千人感染,多人死亡,并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大腸桿菌O104:H4菌株是這一疫情的罪魁禍首。食物來源的大腸桿菌必須通過極酸的胃環境 (pH~2) 才能到達腸道,為了保證在如此低的pH下仍然能夠存活,大腸桿菌進化出了多個抗酸系統來對抗極酸環境。因此研究大腸桿菌抗酸機制對人類健康有直接的重要意義。

      大腸桿菌抗酸系統II (Acid Resistance system 2)通過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 (GadC) 將細胞外的谷氨酸轉運到細胞內,在胞漿內谷氨酸發生脫羧反應,消耗一個質子生成γ-氨基丁酸,而產物γ-氨基丁酸再被GadC轉運到細胞外。整個過程相當于向細胞外排出一個質子,降低了細胞內的質子濃度,從而起到了抗酸的作用。理解GadC的工作機理對于研究腸道致病菌抗酸系統十分關鍵。從GadC的三維空間結構信息入手,施一公教授研究組解析了大腸桿菌GadC高分辨率的晶體結構。結構分析表明,含有12個跨膜螺旋的GadC在pH堿性條件下呈現出轉運通道開口朝向胞內的構象,令人驚奇的是,GadC羧基端結構域在細胞內一側像塞子一樣將轉運通道封閉住。同時進一步的生化實驗表明,GadC對底物的轉運嚴格依賴于環境pH值:野生型GadC在pH小于6.5的環境下才具有轉運能力,而在pH大于6.5的環境中完全沒有活性。羧基端“塞子”結構域在 GadC感受pH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這樣一種機制既保證了抗酸系統在極酸環境中能夠啟動并轉運底物,又防止其在正常生理條件下造成胞內質子不必要的外流。

      以上研究成果為進一步研究大腸桿菌抗酸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這是施一公教授研究組繼2009年、2010年報道Arginine:Agmatine反向轉運蛋白AdiC的結構與機理之后,在腸道細菌抗酸性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成果。

      今年,施一公教授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1月份,他和顏寧小組合作在《科學》發表一篇論文;2月29日,他在《自然》發表一篇論文。


    TAG: gadc結構施一公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