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誰是第一個提出藥效團概念的科學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3-11 11:57:54/ 個人分類:新藥研發

      藥效團(pharmacophore)是配體被生物大分子進行分子識別所必需的物理化學特征及其空間排布。國家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對藥效團的定義是“an ensemble of steric and electronic features tha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optimal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with a specific biological target and to trigger (or block) its biological response”。一個藥效團模型闡釋結構多樣性的不同配體結構如何與一個共同的受體位點相結合。此外藥效團模型可以被用于通過全新藥物設計或虛擬篩選鑒定將與相同的受體結合的配體。

      長期以來,一直誤傳藥效團的概念是由190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德國科學家Paul Ehrlich在1909年提出來的。實際上,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藥效團概念的是美國化學家Lemont Kier在1967年首先提出來的,并且在1971年公開出版的著作(Kier LB (1971).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in drug research(譯名:藥物研究中的分子軌道理論). Boston: Academic Press. pp. 164–169.)中首先使用了這個術語。

      Lemont Kier在1958年畢業于明尼蘇達大學,獲藥物化學博士學位。作為一名美國化學家和設計藥物和藥物化學領域研究者,Kier是首批把分子軌道理論成功應用于藥物設計和開發并建立模型的化學家之一,在這個模型里,他和他的同事發展出現在稱為“Kier-Hall指數”的模型來描述分子連接性。他曾獲得美國藥學科學家協會2008年度藥物發展與發現成就獎,目前是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藥物化學與護理麻醉學教授。


    TAG: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