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步的起點:群體對真理的接受和領悟能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16 17:05:24/ 個人分類:思維
如果不加深入的思考,我們很容易接受這樣一個論調:對于大家都認為無可爭議的經典科學,人們很容易接受;而對于新的理論,人們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
這個論調在我國很流行。
但是,如果我們考察基本的事實,則必須面對的是:經典科學并不容易被人們接受,人們習慣于接受他能夠領會的那么些東西,或者是按照他個人的理解來領悟。這種領悟的局限性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一個人自認為他對經典科學的領悟是絕對正確的,而在同時,又想維護科學的“科學性”,則他會無視事實的對任何他人的對經典科學理論的理解、或對經典理論的新的形式化表達方式加以“義無反顧”的反對、反駁、甚至于上升為人身攻擊。
在我國,有這樣一段流行的話“對XXX寫的經典教科書中的基本概念定義(定理),別說是改寫,那怕是改個字都是非常難的,甚至于是不可能的。”
類似的這類吹牛拍馬的話的在高校很流行,在學界也很流行,而且滲入到科學理論研究工作中。
學界的各種爭辯,各種所謂的創新標榜,很多的是源于:對經典科學的接受和領悟是“選擇性的”,而不是開放式的。
最顯而易見的表現是:以XXX是這樣認為,反駁YYY是那樣認為的;不是以理性的推論方法去論證,而是以ZZZ的觀點來支持或反駁。
在我國,能夠熟練的運用經典科學理論的本質內容進行論述的論文(或專著)不多。因而,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經典科學并不容易被人們接受,領悟,和把握。
如果一個人在接受、領悟、和把握經典科學上只不過是晴蜓點水般的來那么一下,爾后就急不可耐的開始搞“科學研究”,則只不過是有兩種可能:1)走上反科學的道路而不自知;2)在一連串的碰釘子后,被迫去接受、領悟、和把握經典科學的相關部分。從而,是低效率和重復。
現代高校的導師制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對于特定的學科方向,在導師承擔接受、領悟、和把握相關經典科學的責任的條件下,學生沿著正確的路線前進。
這種制度本身得以存在的理性的前提條件就是:經典科學并不容易被人們接受和領悟。
我
國高校的教科書中,隱蔽的一個前提假想就是:對于無可爭議的經典科學,人們很容易接受。表現就是:概念、定理、理論的論述越來越“簡煉”,盡可能避免亢長
乏味的抽象數學論述(那是不必要的);在有了電腦后,為了表明新潮,要求對概念、定理、理論的表達方式越來越直觀化、形象化。
這種傾向性客觀上迎合了高校擴張的要求,從而,成為常態。
這種常態使得一部分人開始構想:如何令本科生發表高水平論文。那么,下一步也就必然是:如何鼓動高中生寫科學研究論文。
如果一個群體都認為:對于無可爭議的經典科學,人們很容易接受,那么,一個必然的推論就是:任何不能被該群體理解和接受的理論都不是科學。進一步的,任何與該群體理解和領悟的科學相矛盾和對立(那怕只不過是一小點)的理論都是對“科學”的公然挑戰,是反科學的。
這種風險無數次的出現在科學歷程中,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科學進步的起點是科學群體對新理論(真理)的接受和領悟能力。
而在此只前的那幾個先行者,也就是新理論的開掘者,也就只能是滿足于對科學理論的構建本身。我國的學者如果對這一點沒有明確的認識,是不可能做出(并持久堅持)科學理論創新的。如對科學歷程上的這類客觀現象沒有認識,則:1)在做出Z而又不敢持久堅持后的若干年,等到別人用Z得到“大獎”后,以很不服氣的語調、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心態、去“論證”自身是“早就發現了Z”。2)以懷才不遇的心態放任自流,最后也就失魂落魄。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