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專訪饒毅:青蒿素科學史最有價值的告誡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10 16:51:38/ 個人分類:新藥研發

    饒毅

      9月中旬,國內開始傳出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獲得國際大獎——美國拉斯克獎。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發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較詳細地介紹了屠呦呦和張亭棟,一部分讀者認為饒毅準確命中大獎結果。

      由此,在宣布永不參選院士之后,饒毅又一次成為新聞熱點中的熱點人物。近日,饒毅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以下是訪談精華。

      屠呦呦獲獎跟饒毅基本無關

      《瞭望東方周刊》:在屠呦呦榮獲拉斯克獎之前,您曾寫文章對她及其貢獻給予較詳細介紹,有人認為你具有“國際水準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測你是否在里面發揮了什么促進作用。真的是這樣嗎?

      饒毅:她得獎應該說基本和我無關,只是我研究青蒿素歷史較長時間,知道其工作的重要性。錢永健拿諾貝爾獎前三天,我也寫了文章,自然同樣不是因為我錢永健得獎。

      8月份那篇博文我也不是寫屠呦呦一個人,還寫了張亭棟,他們倆的事情都是一個類型。

      曾經有人聽說我在研究青蒿素,就通過中間人間接來咨詢我,關于“在發現青蒿素貢獻上,屠呦呦和另外一個人的貢獻”我回答,“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另外一位不是前三。”

      《瞭望東方周刊》:近期跨國制藥企業葛蘭素史克(GSK)的一個“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恰好也頒給了屠呦呦和張亭棟,聽說你參與了這次評獎?

      饒毅:我是這個獎項的評獎委員會是魯白為主席,我是成員之一。我寫那篇博文的時間是因為 GSK評獎。 在GSK獎提名的時候,都要給自己推薦的人寫一些推薦理由。最初我只寫了兩三句話,但GSK評獎委員會)要我多寫一些,最后我就索性寫成了一篇文章。資料我和張大慶合作帶的研究生黎潤紅收集的,此前她也已經寫過一篇碩士論文,專述青蒿素前期工作。

      投完票以后,又碰到院士選舉過程媒體突然對我關注,我覺得需要減少對我個人的關注,我就將那篇文章貼到博客里面,希望轉移一下公眾注意力,讓大家關注屠呦呦和張亭棟以及他們的工作,比我個人是否當選院士更有意義。

      沒能見到屠呦呦實驗原始檔案

      《瞭望東方周刊》:你的文章《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中刪改了原文中“人無完人 實事求是”部分中關于屠呦呦私藏原始材料的內容,為什么?

      饒毅:對于青蒿素的歷史,我感興趣有約十年,還曾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招收過一位研究生,他的課題就是青蒿素。后來和北醫的張大慶老師聯合帶了一名研究生,她這幾年收集了很多資料,包括軍隊收藏的資料、多方面人物的訪問。

      有關“523項目”的成果歸屬爭議很多,不過,我們文章發表前后,從參與項目的人反饋來看,可能我們這篇文章是為多數參與“5-23項目”的科學家公認程度最高的。

      事實上那句話我并沒有刪除。(瞭望東方周刊注:博客原文中引起關注的一句話是“我自己和屠呦呦交流也覺得有一定困難,特別是不欣賞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都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來給研究院,也不給我們看。”在后來的《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中此句經改為“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不理解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時間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給我們看。”)雖然我們明確屠呦呦的貢獻,但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爭議是否都是其他人的問題,我們留下這句事實,只是公平地間接表示不能都怪其他人。我們當然還知道爭議的其他方對屠呦呦的意見遠超過這種程度。我們希望大家心平氣和,講清楚各方沒有矛盾的部分,再討論有矛盾的部分,不要爭論的稀里糊涂。應該是得到合理的認可,而不是大家都得不到認可。迄今為止,爭論導致參與523任務的人都受損害,而不是多個科學家理所應當的得到認可,這是比較悲哀的。拉斯卡獎以后,如果不妥善處理,可能好事變成壞事。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辦”的跟帖稱“私藏原始材料”的說法不屬實。我們經過核實,此帖的確為其官方意見。你們究竟經歷過怎樣的情況?

      饒毅:我們經歷的真實情況是,最初我的研究生去采訪屠老師的時候提出過原始數據的問題,但是問不到。最后,我委托其系統內部相關同志去問這個事情,最終那位同志也是無功而返,表示“無可奈何”。

      既然已經核實我文章后面的跟帖是其單位的意見,那么肯定有人或有機構在說謊。事實上,此后中醫研究院內部還有人告訴我們,在我們博文出來以后,中藥所獲得部分屠呦呦“保存”的資料,不過還是不全。這些內部人士告訴我們的準確,還是中藥所官方聲明準確,就要大家用“中國式的估摸”去推測了。要平息猜測,中藥所只要將原始材料提供給研究者看就可以。事實上,需要完全公平的確定各家單位和研究者的貢獻,不僅中藥所,云南、山東、廣州、上海和廣西的主要相關單位都應該將原始資料的復印件給第三方,比如給國家評獎機構,這樣,可以獲得更多信息,分清到底誰起了多少作用。

      《瞭望東方周刊》:圍繞著“功勞是否應該歸功于屠呦呦一人”,一直都在爭論。有人認為你的這篇文章似乎在高度評價屠呦呦,進而試圖平息這種爭論?

      饒毅:雖然我們認定屠呦呦的成就為第一,但并不否認其他人的工作。應該肯定大家分別的作用。屠呦呦課題組內的人、組外的人對她也都有一些意見,我的這篇文章發表以后,他們還有來信。有人詬病她的一些做法,比如引用文獻時刪除其他作者、提前自己的位置,應該改正和避免發生。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明確各人的工作,談事實,而不要意氣用事,爭取雙贏而不是雙輸。

      中國科研缺乏扎實做事的風氣

      《瞭望東方周刊》:你對青蒿素這段科學史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對比這些年的科研環境、條件、成果,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饒毅:青蒿素的科學史在今天最大的啟示是“扎實做事”。發現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過認真的工作,即使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過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的工作才發現的,這是青蒿素科學史里蘊含的最大的經驗教訓,也是對今天人們最有價值的告誡,而中國目前的科研風氣很缺乏這點。

      屠呦呦及其小組成員,以及參與“5-23項目”的科學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不是楊振寧、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們參與“5-23項目”后,他們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做研究,在機遇來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沒有簡單放棄,最后他們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事實上,屠呦呦的教育背景和才華并不非常突出于她那一代,只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屠呦呦當時職稱還是“實習研究員”(低于助理研究員),直到1979年才升為副研究員。文革期間,有點資歷的科學家很多都被打擊,或者其他原因“靠邊站”了。

      屠呦呦的先驅們

      《瞭望東方周刊》:網上有人在一些博客或者新聞報道跟帖中稱,在那個特殊年代,屠呦呦老師曾受高人指點?

      饒毅:直接的“高人指點”沒有。但是,尋找青蒿素的整套方法,我國科學家幾十年前已經做過。青蒿素也不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從中藥發現抗瘧藥。研究青蒿素的途徑于前人途徑相似。從中藥中發現抗瘧藥物,早在1940年代中國科學家就做了。

      當時,陳果夫提倡用常山抗瘧,程學銘等研究了常山。研究常山最有成效的是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張昌紹教授。他那時在重慶的中央衛生實驗院,帶領助手周廷沖等,首先辨明多種所謂常山中哪種植物真的有效,他們直接用人驗證常山治療瘧疾的療效。然后,他們用雞的瘧疾模型研究和純化的常山中的生物堿,發現其中三種分子有作用。所以從抗瘧作用到發現特定的分子,張昌紹和他的同事們全部做過一遍。他們發表過多篇相關論文,包括1946年的《科學》和1948年的《自然》。常山之所以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是因為副作用大而被放棄。張昌紹教授1930年代留學英國,1967年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而自殺。

      1970年代,余亞綱等人從書中總結抗瘧的方子,他和顧國明用鼠瘧的模型檢測了多種中藥,其中雄黃和青蒿都有作用。因為擔心雄黃的副作用,他們沒有繼續做雄黃,而認為青蒿有苗頭。他們也告訴了屠呦呦自己的結果,屠呦呦可能當時還在做胡椒的抗瘧作用,其后她讓課題組的人重復了青蒿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她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發現提取物的作用穩定、而且效果更明顯。這個結果大大提高了科學工作者對青蒿的注意力,幾個組都做。屠呦呦小組的鐘裕容首先純化到現在被稱為“青蒿素”的化學分子。


    TAG: 青蒿素饒毅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