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加研究人員首次證明:腸道菌群失調影響行為舉止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8 13:23:41

    2011-5-24 10:00: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雅伊薩 馬丁內斯  【大 中  小】
    腸道菌群失調影響行為舉止(記者雅伊薩馬丁內斯)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腸道內的細菌影響大腦的化學反應和行為舉止。

    這是一個重要發現,因為不少常見腸胃疾病往往伴隨著情緒焦慮和抑郁。此外科學家懷疑一些精神疾病也可能與腸道內菌群異常有關。

    醫學教授斯蒂芬柯林斯表示,這一發現將促使人們對細菌在行為疾病中的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柯林斯及其合作者的這一研究報告已經刊登在美國《胃腸病學》月刊上。

    大致來講,每個人的腸道內生活著大約2000種細菌,它們被稱為腸道菌群,其職能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包括幫助吸收營養、合成復合物或防止感染等。這個腸道生態系統出現任何不平衡都可能引起危險的健康問題。

    但似乎身體健康問題并不是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唯一后果,柯林斯研究小組對成年健康老鼠的研究顯示,腸道菌群構成失調(通過口服抗生素六天實現)還會使行為受到影響。

    報告說,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所謂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增加,BDNF是一種活躍的蛋白質,存在于大腦海馬區、皮質層、小腦和某些負責學習記憶的重要區域。此前有研究顯示,BDNF與抑郁和焦躁有關。

    與此同時科學家還證明,老鼠的行為發生了改變,在口服抗生素后,它們變得更為焦躁或謹慎。當停止口服抗生素、腸道菌群恢復正常后,老鼠的行為和BDNF水平也恢復正常。

    柯林斯表示,雖然決定行為的因素很多,但腸道菌群屬性和穩定也會影響行為,任何因為抗生素或者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都可能使行為發生變化。這為未來利用腸道菌群調理治療行為疾病提供了研究基礎。


    TAG: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11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6923
    • 日志數: 186
    • 建立時間: 2011-08-24
    • 更新時間: 2013-01-30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