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粗心的缺點 ─ 堅決克服“跳步子”的惡習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2 14:38:06
粗心大意是許多學童的問題。老師頭疼,家長頭疼,學童則很無奈,不知所措。為什么會粗心?怎樣克服粗心?我想結合在一個論壇上看到的討論并結合自己所知寫出來,希望對學童,對老師,對家長都有點幫助。
首先,每個人都會犯粗心大意的錯誤,這對大數學家、大科學家也是一樣。在偏微分方程領域里有一個著名的定理“山邊問題”,其中曾經有過一個小小的符號錯誤,人們是在十年之后才發現的
(盡管定理的結論沒有受到影響)。關于數學家出的錯誤,可以參見木遙寫的“機器的光榮與人的夢想”一文。
第二,潦草的字跡是造成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人連自己剛寫出來的字就不認得了
(比如5看成3,3看成8,1看成7),或者把一個數字看到了另一個位置上
(比如把23看成23)。這樣勢必會出錯。如果你的字跡比較潦草,可以改用自來水鋼筆試試,這種筆可以迫使你放慢寫字的速度,把字寫認真一點。圓珠筆則是最不可取的。
以上第一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第二點有比較容易可行的對應辦法。除此之外,其它的各種造成錯誤的原因都可以歸到一個范疇里:跳步子
(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偷懶)。具體地說,有以下幾種:
有些人看題太粗,剛看了一半就覺得知道題目問的是什么了。讀題要讀兩遍,而且是從頭到尾地讀,不要用眼睛掃描一下就認為知道題目是什么了。
有些人喜歡心算,只把最后的結果寫在紙上。你應該盡可能把腦子里的計算步驟寫下來。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大腦。
有些人不喜歡驗算,總是壞著僥幸的心情,“這次應該是做對了”。你必須檢查你的計算。每做完一道題,立即回過頭來檢查一下結果。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計算步驟再看一遍,而是換一種方法來檢驗,因為人腦會有思維定式,按原來的步驟檢查很可能會重復原來的錯誤。如果你得到A
- B = C,那么就用C + B = A來驗算。有時候逆運算不是很方便,你仍然可以換一種算法。比如,你得到了A + B + C = D
(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你可以用C + B + A來驗算。
不僅在做完之后要演算,其實在做題的過程中也應該演算。你必須經常地檢查你的計算。不是等到最后,而是要盡可能地經常檢查,看自己的計算是否有錯。這對於一道比較復雜的題目特別重要。中間一步錯了,后來就可能全部報廢。
有些人做題在同樣的錯誤上不斷重復,不能總結自己的錯誤原因。對自己經常出的錯誤要心中有數。這樣,當你發現自己又到了這樣一種場合的時候,你就在心里說,“格外小心!我這里可能會出錯。”以此來減少出錯的概率。我看到有錯題庫、錯題集這樣的東西,就是幫助你做到心中有數的。
還有就是要檢查結果的合理性。有些人計算一個平方根得到了負數,仍然發現不了錯誤。這是因為他沒有檢查結果的合理性。這樣的例子在應用題里最經常發生。比如距離應該是正數,如果你計算一個距離為負數,恐怕是哪里出了錯。所以一定要養成習慣,經常問問自己“這個結果合理嗎?”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跳步子”可以出現在“看題”、“解題”、“驗算”、“總結”這幾步上。所以我覺得要想真的克服粗心的毛病,只有一條出路:必須下決心克服“跳步子”的惡習。
除此之外,老師也應該盡力幫助學童養成好習慣,也要創造條件,使學生少出錯。應該說,學生出錯,老師也有責任。有的老師要求不嚴,上課不強調自我檢查的重要性,對學生跳步子或者字跡潦草都視而不見。還有的老師在出練習題和考試題時,不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迫使學生不得不利用有限的空間去完成計算。這些都對學生養成壞習慣起到了不好的作用。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