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黏結粒子的新方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24 13:15:53
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DNA片段作為媒介,根據材料特性精確地將微粒子綁定在一起,形成大尺度結構。這一新方法解決了在復雜體系結構中創建穩定的微觀和宏觀結構的難題,在光學、電子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材料學》雜志上。
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求創造一種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非生物材料。他們在粒子外層涂上DNA片段,即所謂的“黏結端”。每一個黏結端都由一串DNA基礎單元的特殊序列組成,而多個具有相互補充序列的黏結端則會形成一種可逆的特殊連接。在一定溫度之下,粒子會互相綁定在一起,而在該溫度之上,則又會彼此分開。
為了控制粒子,研究人員使用了該校物理系主任大衛·格里爾設計的光陷阱,其利用激光束可移動僅有幾納米大小的物體。
報道稱,該方法具有廣泛用途。由于微觀尺度的粒子——相當于人頭發直徑的十分之一——類似于可見光的光波,因此控制粒子陣列對光學儀器十分有用,如傳感器和可作為光線開關的光子晶體。另外,同樣工作原理也適用于那些具有電學、光學和磁力特性的納米粒子,使得這種方法的應用更加廣泛。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