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中國歷史上也有過“危險的放血療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11 14:47:13/ 個人分類:健康生活
在中西醫之爭中,放血療法經常被中醫支持者作為歷史上西醫愚昧野蠻的例子拿出來嘲笑,沒想到時至今日卻有中醫在用放血療法治百病。這是北京一家中醫診所的主任醫師,據稱是從農村的一位老中醫那里學來的。他根據老中醫傳授的經驗,找到皮膚上呈黑紫色的血管,據此判定身體哪個部位有病,然后相應地在胳臂和腿部等血管處用針具放血。據稱多數病癥都可以用放血的方法治療,每次放血量因人而異,少則
100~200毫升,多則400毫升,最多的一位被放了850毫升。該醫師據此發了條“放血850毫升治好了患者多年寒癥”的微博,配上血流一地的嚇人照片,在網上被瘋狂轉發,受到很多譴責后又把它刪掉了。
放血療法的歷史非常長,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也許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原始人認為人會生病是由于惡魔附體,要治病就應該把體內的惡魔釋放出來,放血就是一種釋放惡魔的方法。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用四體液學說取代了“惡魔說”,但并沒有放棄放血療法。他認為人體由土、氣、火和水四種元素組成,而疾病則是由四種體液失去平衡導致的:由肝制造的血液,肺制造的黏液,膽囊制造的黃膽汁和脾制造的黑膽汁。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放血和發汗、催吐等都是平衡體液的方法。這算是為放血療法提供了醫學依據。以后的西方醫生在四體液學說的基礎上大力提倡放血療法,病情越嚴重,放血就要越多,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季節、天氣、地點、發病器官等等構建了一套非常復雜的放血療法體系。
在中世紀的歐洲,放血療法變得更加流行,成了幾乎所有疾病的標準療法。不過,醫生雖然建議患者放血,卻不屑于自己操刀,具體的操作由理發師來做。理發師成了最早的外科醫生。從當時起沿用至今的理發標志——紅白條紋柱子——其實就是個放血療法的廣告:紅色代表血,白色代表止血帶,柱子代表放血時病人握著的棍子。放血療法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達到頂峰。這時候,放血不僅被當成包治百病的療法,而且還成為保健的方法,許多健康人也定期放血。不過,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放血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越來越受到質疑,放血療法逐漸走向沒落,進入20世紀后在西方就很少見了。到現在,除了極個別的疾病(例如紅細胞增多癥)還會用放血治療,正規的醫院已沒有人還在用它來治療普通疾病。
放血療法雖然曾經在西方最為流行,但并非西方的專利。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黃帝內經》就有放血療法的記載,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聲稱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有學者認為針灸就是從放血療法演變來的。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的放血療法放血量很少,一般也就幾滴。
所以這種大量放血的療法其實是從傳統西醫那里學來的,只不過洋為中用,用來治療中醫的病癥(例如“寒癥”),并用中醫理論提供依據,叫“出惡血”,用那位放血中醫師的話說,“放出的血都是‘臟血’,一旦我看到流出的血變成了鮮紅色就會停止放血。”這本是古人不懂血液循環的臆想。血液是在不停循環的,大約每20秒就跑遍全身一次。全身的血液是一體的,沒有惡血和好血之分,如果血液有毒則都有毒,沒毒則都沒毒,所謂的出“惡血”、放“臟血”之說是站不住腳的。一開始放出來的顏色較黯淡的“臟血”其實是含氧量較低的靜脈血。到后來血液變成鮮紅色那就是含氧量高的動脈血也被放出來了。
人體的血液大約80%參與血液循環,另外的20%儲存在脾、肝之中,有必要時再釋放出來。失血10%以下對健康人來說不會影響健康,可以很快地恢復。所以獻血200~400毫升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是失血10%以上就會影響到人體健康了,例如引起貧血。失血15%以上甚至有生命危險,需要考慮輸血了。人體的含血量大約是每千克體重70毫升。從照片上看,那位被放血850毫升的患者較胖,體重大約80千克,體內大約有5600毫升的血。即便如此,放血850毫升也已超過了15%含血量了,如果屬實,是很危險的。在歷史上,由于放血過多導致死亡的事例并不罕見,華盛頓之死就被認為與用放血療法時失血過多有關。
放血療法或許對某些疾病(例如高血壓)有緩解作用,或許還能激發人體的免疫能力,有助于某些疾病的康復。但是我們現在對治療這些常見疾病已經有了更安全可靠的方法,沒有必要再用一種療效不確定、風險性高的過時療法,不管它的歷史是多么源遠流長,不管實施者或患者聲稱多么有效,衛生監管部門都不應該對此聽之任之。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放血療法方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