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納特接受記者采訪,就科學、政治及人生發表了獨到見解

阿達·約納特/資料圖片
她是歷史上第四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也是1964年以來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你想了解她嗎?本文集現場采訪實錄和背景閱讀為一體,為你深度解讀這位“當代居里夫人”:
阿達·約納特印象
她留著一頭“大波浪”,神采奕奕,思維清晰,談吐敏捷,你怎么也無法將她和“七十古稀”
的實際年齡聯系起來。她是自信的科學家,說起諾貝爾獎,她說她不是為得獎工作的,是為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她是堅忍的猶太人,說起本民族的優秀,她說那其實只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的“宿命”;她又是和善的老祖母,說起教育,她說要讓孩子自由去做喜歡的事。只有說起自己童年偶像時,她目光中的剎那恍惚,讓你看見,在內心深處,她其實還是當年那個在貧寒中向往居里夫人的小女孩——長大后,她真的成了她。
只因為“最難考”而偏要報化學專業的女生,最終站到了國際化學研究的巔峰。這位傳奇女性有怎樣的內心世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女化學家阿達·約納特目前正在中國訪問。6月14日在以色列駐華使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就科學、政治及人生發表了獨到見解:
1 關于化學
我為什么選擇化學?其實我當初并沒有刻意選擇化學專業。我念書的時候對化學沒有特殊的偏好,我同樣也喜歡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凡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的學科,我都很喜歡。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化學是最難考的專業,所以我就第一志愿報了化學系,第二志愿報的物理系。結果我被化學系錄取了——可以說是化學選擇了我。
后來,隨著我從事化學研究的時間越來越長,我逐漸發現化學其實是很多學科的基礎。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化學構成。很多學科的課題,最后都落到了化學上,比如我所研究的核糖體,本來是屬于生物學上的遺傳基因研究領域,但最終卻是在化學中找到了答案。事實上,很多學科所提出問題,答案或解決方案最后都在化學中。現代科學的學科邊界,其實并不像在學校里有“數、理、化”那么清晰的區分。
阿達·約納特上世紀80年代開創了對核糖體結構——細胞的“蛋白質工廠”之謎的研究(即如何根據基因密碼合成蛋白質)。
相關閱讀
核糖體是細胞生產蛋白質的構件,它將DNA所含有的各種指令翻譯出來,據之生成任務不同的蛋白質,例如用于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免疫系統中的抗體、胰島素等激素等等。人體內有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形式與功能,在化學層面上控制著生物。
認識核糖體的結構和原理,對于科學理解生命非常重要,這些成果已經被廣泛用于研發抗生素,幫助減輕病痛等方面。
2 關于教育
很多猶太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我認為這倒不見得是猶太人的教育有什么特別。歷史上,在很多地方,漂泊異鄉的猶太人都受到政治歧視和壓抑,很難在軍事、政治等領域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科學、藝術等知識文化方面的工作來謀生。重視文化知識,作為一種傳統被繼承下來,這與其說是重視教育,倒不如說是猶太人特別的生存方式。
至于現代的以色列家庭教育,我沒有感覺我們有什么特別之處。我自己出生在一個特別貧困的家庭,我的家庭和科學毫無關聯。我個人認為,兒童教育的關鍵在于要讓孩子在他喜歡做又有能力做的事上做到最好。不過,這個所謂“最好”,不是指要在學校考第一,或者要在社會上取得什么樣的成就,而是指在沒有競爭壓力、沒有外在動因的情況下,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
相關閱讀
阿達·約納特童年生活困苦。她與父母、妹妹生活在耶路撒冷一個窮人區,家中“甚至買不起適合孩子看的書”。
早年喪父后,她和母親及妹妹遷居特拉維夫,三人擠住一間臥室,以便將另一臥室出租補貼生活。因為母親身體不好,中學期間,約納特還得打工以補貼家用。暑假時,她為別人清潔地板,在工廠打短工,給小飯店做三明治、當出納員,干“一切能找到的活”。
3 關于性別
性別障礙?不,作為女科學家,我個人并沒有遇到過因為性別造成的特別困難。實際上,我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研究課題本身帶來的困難,而不是性別的難題。當然,身為女性,我也無從比較啊,不知道當個男科學家是不是就會更容易些呢?呵呵。不過,我個人感覺,在工作方面,其實男性之間由于競爭而帶來的緊張關系并不亞于男性對女性的偏見所造成的困難。
至于處理科學和生活的關系,我要說的是,科學家的確必須對科學奉獻很多很多,但是,如果你愛科學,你也愛家庭、愛生活,那你就一定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相關閱讀
諾貝爾化學獎自1901年創立以來共有159人獲獎,其中女性只有4名,分別是居里夫人、約里奧-居里、霍奇金和阿達·約納特。
4 關于諾貝爾獎
獲得諾貝爾獎當然令人激動,它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我的研究、了解到我。不過,我感覺我人生最激動的時候還是在我們的研究最終取得成果的時刻。在對核糖體進行研究的二十年里,一直有人潑冷水,一直有人說我們做不成,我們自己也并不能完全肯定能成功。歷經那么多年的辛苦,最終真的確定了核糖體,親眼看到它,那一刻,真是狂喜如潮。得獎固然是對我的肯定,但作為科學家,我更享受的是科學發現本身帶來的快樂。我不是為獎勵做科研的,是為了我的好奇心,為了我理解科學的愿望和激情。
今年是國際化學年,緣起之一是紀念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獎100周年。居里夫人是我的童年偶像,倒不是說我從小就想成為她那樣的科學家,而是我從故事書中讀到,居里夫人努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最終取得成功,這讓童年的我很受鼓舞。
相關閱讀
2009年10月,阿達·約納特因定位核糖體結構,與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希南和托馬斯·施泰茨一道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5 關于科研
以色列的科研環境和其他國家,比如和美國、歐洲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以色列科研環境透明度和協作程度非常高,我們更注重協作,更注重團隊精神,而不是競爭。另外,在以色列,科學研究環境比較寬松,鼓勵創新。科學家時常會有大膽甚至是瘋狂的設想,在有些國家,也許很快就被扼殺了,但在以色列,卻會有很包容的環境,允許其生存發展,乃至取得成功。
在科研之外,我也很愿意做一些有益于科研環境的工作。比如在魏茨曼科學院的研究中心,我們搭建科學研究的平臺,為不同的課題尋找合適的研究者,并聚集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來完成跨學科的課題研究。
以色列和中國有不少科學方面的合作,我們希望能進一步促進兩國之間的科技交流。今天上午,我在中科院見到了很多中國科學家。那么多杰出的年輕人,讓我看到了以中科技合作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