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酯及磷脂 1)甘油酯(Glyceride)通常是指甘油和脂肪酸(飽和的和不飽和的)經酯化所生成的酯類,根據結合脂肪酸的分子數目可分為甘油一脂肪酸酯C3H5(OH)2(OCOR),甘油二脂肪酸酯C3H5(OH)(OCOR)2和甘油三脂肪酸酯C3H5(OCOR)3。高碳數的脂肪酸甘油酯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的組織中。甘油酯是中性物質,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機溶劑,能被氫氧化鈉水解,水解后生成脂肪酸的鈉鹽和甘油。 多數甘油酯性質穩定,在正常貯存中不易發生變質。 2) 磷脂(Phoxpholipid)為含一分子或多分子磷酸基團的類酯狀物質,是生物體內主要成分,存在于腦、肝、蛋黃和大豆等組織中參加生化活動,磷脂中主要有卵磷脂和腦磷脂。磷脂極易溶于有機溶劑(乙醚、苯、三氯甲烷等),部分溶于乙醇,極難溶于丙酮和乙酸乙酯。所有磷脂有親水膠體的特性,接觸水時就膨脹。易被堿性甚至被酸性的水溶液所水解。磷脂在工業上廣泛的用于乳化劑,腦磷脂可用于肝功能試驗。科學上主要用于生化研究。 磷脂的理化性質不穩定,受潮受熱易分解變質。大多數磷脂應防潮、冷凍保存。
堿基、核苷及核苷酸 堿基(Base)是核酸水解所產生的含氮雜環化合物。主要是嘧啶或嘌呤的衍生物。 核苷(Nucleoside)是由堿基、戊糖(D-核糖或2-脫氧-D-核糖)組成的化合物。通常為無色結晶,熔點較高,大多易溶于熱水,在冷水中較難溶解。
核苷酸(Nucleotide),是由核苷、磷酸組成的化合物,是核算的組成單位,可有核酸水解而得,也可以單體形式存在于生物體內。通常為無色結晶,熔點甚高,熔化前就可能分解。溶于水,但不溶于有機溶劑。除5‘-鳥嘌呤核苷酸和肌苷酸有鮮味外,其它核苷酸均有酸味。核苷及核苷酸少數品種用于食品工業及醫藥外,大多品種用于生化合成及研究。 核苷及核苷酸品種繁多,要求不一,穩定性各異,一般以防潮、陰涼或冷凍處保存為宜。
多肽物質 多肽(Polypeptide)是由很多分子的氨基酸通過酰胺鍵(即肽鍵)縮合而成的化合物,一般以10個以上氨基酸分子縮合的稱為多肽(也有3個以上氨基酸分子縮合稱為多肽的)。由蛋白質水解制得,也可人工合成。多肽大多性質不穩定,長期貯存宜防潮,放在4。C以下的地方。
蛋白質 蛋白質(Protein)是細胞組成的基本物質,為各種α-氨基酸借酰胺鍵(即肽鍵)連接起來,形成一類高分子量多肽(蛋白質與多肽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界線)。分子量很大可以達到數百萬,甚至在千萬以上,結構復雜,官能團性質多樣。少數蛋白質已可以制成結晶狀態。多數蛋白質可溶于水,而生成膠體溶液。不過,各種蛋白質的性質不同,在溶劑中溶解度也會不同。蛋白質的水溶液,振搖后能產生肥皂樣的泡沫。一般煮沸蛋白質的水溶液,蛋白質即被凝固,濃乙醇也會使蛋白質凝固。蛋白質一般不溶于有機溶劑。蛋白質可以酶解或水解成為氨基酸。蛋白質易受潮受熱而分解、發霉、變質,一般均應防潮,對一些極易受溫度影響而變質的蛋白質制品,需貯存于4。C的冷凍處。
激素及甾族化合物 激素(Hormone)前稱荷爾蒙,此詞來源于希臘語,有刺激興奮的意義。激素具有能維持動物體內各種生理機能活動和代謝過程的協調,以及促進生長和繁殖等作用。激素在化學結構上可分為三大類:1)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狀腺素等),蛋白質類化合物(如胰島素等),胺類衍生物(如腎上腺素等);2)在族化合物,主要是性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3)前列腺素,是不飽和脂肪酸類。最初,激素都由生物體內提取,現在大多數激素的化學結構都已知道,而且還可以人工合成。對激素原來只限于動物,目前已發展到植物,稱為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也有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Plant growth regulator),如脫落酸、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絕大部分是從微生物或動物的尿中分離出來,而其結構及化學活性也簡單得多。
甾族化合物(Steroid),又稱類固醇,范圍很廣,如膽甾醇、麥角甾醇,膽酸、維生素D、雄性激素、雌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皂素等均為甾族化合物,廣泛分布于動植物中。激素與甾族化合物品種很多,在貯存上,一般需防潮避光。對有些激素,特別對蛋白質一類的激素,還需在4。C以下冷凍保存。
維生素及輔酶 維生素(Vitamin),舊稱維他命(一般在"維生素"后另加拉丁字母A、B、C、D……等字母,這僅表明是被發現的先后,與其結構無關,目前有些已改用化學名)。維生素為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前者能溶于脂肪,如A、D、E、K維生素等,后者能溶于水,如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B族維生素包括B1、B2、B6、B12、煙酸、葉酸、泛酸、膽堿等,它們大多數是某些輔酶的組成部分。現在許多維生素都可人工合成。輔酶(Coenzyme),是某些酶催化作用中所必需的非蛋白質小分子有機物質。同輔基的區別是,通常與酶蛋白沒有緊密結合。許多輔酶是維生素的衍生物,有些輔酶(如輔酶Ⅰ、Ⅱ等)可改用化學名。維生素及輔酶,化學結構各異、物理性狀不一。有些純的維生素及輔酶需要避光冷藏。
培養基 培養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組織生長和維持用的人工配制的養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質、無機鹽(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和水等。有的培養基還含有抗菌素和色素。按所用原料不同,可分為兩類:應用肉湯、馬鈴薯汁等天然成分配制的,稱為天然培養基;應用化學藥品配成并標明成分的,稱為合成培養基或綜合培養基。化學試劑中的培養基,大多為合成培養基。由于液體培養基不易長期保管,現在均改制成粉末。培養基由于配制的原料不同,使用要求不同,而貯存保管方面也稍有不同。一般培養基在受熱、吸潮后,易被細菌污染或分解變質,因此一般培養基必須防潮、避光、陰涼處保存。對一些需嚴格滅菌的培養基(如組織培養基),較長時間的貯存,必須放在2~6。C的冰箱內。
生物緩沖物質 生物緩沖物質(Biological buffer substance),或稱為生物緩沖劑(Biological buffer),為供生物學和生化學方面在分離、分析、合成等研究中調節、控制以及減少在其它化學反應中發生的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用。生物緩沖物質的質量要求嚴格,如pKa值約在6~8之間;在水系中要有較好的溶解性,在有機溶劑中要有極小的溶解性;對生物膜要較無滲透性;受濃度、溫度,以及介質中離子的影響要極小;能與陽離子形成可溶性絡合物;干燥或溶液狀態有極好的穩定性,能抗酶或非酶的降解;對可見光和紫外光有極小的吸收值等。生物緩沖物質大多為固體粉末,在貯存上一般無特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