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英語思維”?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02 11:16:19
學生時代學習英語,老師常說要用“英語思維”,不要用“漢語思維”,才能說/寫好英語。那么什么是“英語思維”,英語老師也沒詳細說,后來沒聽什么人說清楚。就好象都聽說有“鬼”,但誰也沒說清“鬼”長什么樣。
連淑能指出,思維方式、語言和文化有密切之關系,中西思維方式存在以下差異:倫理型與認知型,整體型和分析型,意向性和對象性,直覺性和邏輯性,意象性和實證性,模糊性與精確性,求同性和求異性,后饋性和前瞻性,內向性和外向性,歸納型與演繹型(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原刊于《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另見:王菊泉,鄭立信編《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具體到語言方面,連淑能指出英漢兩種語言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英語是綜合語,就是運用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關系,而漢語是分析語,就是不用形態變化而是用詞序及虛詞來表達語法關系。
第二,英語句子有嚴謹的主謂結構,構成句子的核心。與其它成分聚集各種關系網絡,為“聚集型”。而漢語主謂結構復雜、多樣、靈活,不受形態約束,沒有主謂形式協調一致的關系,句式呈“流散型”。
第三,英語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即句子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是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而漢語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即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
第四,英語句子有大量的從屬結構和連接手段,再加上各種并列成分、附加成分和修飾成分,句子像枝葉橫生的大樹。而漢語則常用法用或少用關聯詞,多散句、松句、緊縮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復句,詞語、句子之間次序按時間或邏輯關系來排列。因此,英語長句翻譯時常用分解、拆散和重組等方法處理。
第五,英語常用物稱(非人稱)表達式,顯得客觀、公正、結構趨于嚴密、緊湊,語氣較為委婉、間接。漢語重人稱,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第六,英語由于施事的原因、文體的需要或修飾的考慮,常用被動句。漢語常用主動形式,用于表達英語的被動意義。
第六,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名詞化(指用名詞來表達原屬于動詞或形容詞所表達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詞來表達動作、行為、變化、狀態品質、情感等概念)表達法可以使敘述呈靜態。第七,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各種動詞連用如連動式、兼語式、被字式及把字式,以及其互相包孕套用,構成多動詞謂語句,因而敘述呈動態。
第八,英語大量使用抽象名詞,名詞化表達往往導致表達的抽象化。漢語則傾向于具體,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
第九,英語傾向于間接、婉約,漢語表達傾向于直接、明快。
第十,英語盡量避免重復,通常以替代的形式或省略等方式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現的詞語或內容,而漢語則較少采用這類變稱,而較多重復同一名稱,且多用對偶、排比和反復等修辭格。(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以上是犖犖大者,具體到詞匯和短語/成語,英漢語言在表達方面也是既有類似所在,也有絕大的不同。如王宗炎指出的那樣,是顯著的例子是中外對“propaganda(宣傳)”、“dragon(龍)”等的理解和涵義區別,其它如中國人說“某人有壞心腸”是指為人不端/不善/心懷惡意,而英語的“He
has a bad heart”是指心臟有病;我們說“亡羊補牢”是指“未為晚也”,而英語“shut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 has been stolen”是指“無補于事”,中國人說“食言”是指不守諾言,而外國人說“eat his
words”是指“收回前言,承認失言”。(王宗炎《語言對比小議》原刊于《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另見:王菊泉,鄭立信編《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如何獲得“英語思維”?
不才以為,如果是英語為第一語言/母語,或長期在國外英語使用環境下工作生活,可能會不自覺地習得。但如果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在國內無英語使用環境下工作生活,只能通過學習與對比英漢語言文化及表達差異,才能做到自覺地用“英語思維”。就象打字一樣,最開始要用腦想到那個字根在那個鍵盤上,如何按順序組合成字,等到熟練后就不必經大腦,真接從指端下意識打出。所以,英語老師在講不清英漢語區別的情況下,要求學生要用“英語思維”實在是強人所難、不切實際。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英語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