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人生如茶

    科研模式之誰主沉浮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30 10:12:24/ 個人分類:研究生

      科研院所的大勢,不管美國中國,終是要裁員的。 在國外的競爭比國內可能白熱化多了。即使是名教授最后沒資助,也可能是一個沒啥光線的小辦公室。 還好他們大多早早經濟規劃,或者寫書,或者做報告,沒有外快也有基本工資。

      這個危機感概念在國外的科學界很普遍。 國內很多同仁可能已經感受到威脅了,錢最終會是篩選的手段。這也是為什么評估手段這么重要的原因,會不會造成體制性的劣幣驅逐良幣? 引進千人,說實話只是個稀釋。這么多新培養的研究生最后還是要放回社會的。唯一遺憾的是,他|她們的訓練大都是為了SCI,和實踐聯系不多。 美國的人才問題是本國培養數理底子遠遠不夠,好在生活水準高研究環境好,能招兵買馬甚至雇臨時工。到時候反正精英領隊一幫認真干活的,聰明人也不需要太多。信息革命和工業化科研的進展,提高了科研的效率也會導致人才需求的變化。現實失業率的高漲,一方面是生產率的高度提高 (不需要這么多人)一方面是美國本土精英教育篩選的結果(勞力的服務業不需要高學歷,勞心的服務業大都是精英)。而中國的人才策略一直讓我很困惑 -可能是先趕著把人口的基本底子補上去再說。可是如果太多造假,不老實習慣養成了,這人誰敢用?保證信用這東西對一個團隊來說太重要了。一個專業人士的名聲是要看的和生命一樣重要的。所以打假也需要做夠功夫,不然與己與人都不公道。

      說實話,我自小沒想到會走科學這條路,語文課代表文娛委員,跑去讀理科也是因為父親的堅持 -比起人大哲學畢業的他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現在不過是想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需要用科學的手段而已。當初看科學家的光環是圣壇上的。 科學家可以是平凡人,但不可以只追求做平凡事。發現,創新,見人所未見,能人所未能。這個要求不是所有讀研或者正在研究的人能達到的。 做不到的話,不如早做打算,利用自己的長處尋找新路子做事。既然說國家有這么多問題,那就有很多機會做些實事(順便賺些票子)啊。不要問國家給了你什么,問一問你做的是不是就值得那些。如果你的自我價值更高,又要怎么去實現?抱怨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態度。西南聯大的師生所處的環境更差呢。

      只滿足安逸的日子,危機其實不遠,再過個五年十年,人口掉下去了,很多學校是要關門的。以國外招兵買馬的動力,清華北大這樣的也有留學預備班的嫌疑。這樣的人才博弈是國家實力層面上的競爭,普通人最好是審時度事,為未來早做籌劃了,靠國家不如靠自己。


    TAG: 科研模式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