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功定位粒細胞下降關鍵蛋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21 15:10:02/ 個人分類:科學探索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在系統藥理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公共科學圖書館—計算生物學》(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雜志上。
這項研究由賀林院士和美國FDA訪問學者楊侖博士領導,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家863、973計劃資助,并得到美國FDA相關部門和專家的積極支持和肯定。主要參與人還包括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可鑒和技術員陳劍。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基于"化合物-蛋白互作組"(chemical- protein interactome,
CPI)的方法論體系研究靶蛋白和靶系統偏差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和老藥新用的系統生物學機制。該研究利用"差異CPI",通過對比抗精神藥物氯氮平(可引起粒細胞下降的不良反應)和與之在結構、藥理等方面十分相似的奧氮平(不良反應報告較少)與數百個人類蛋白之間結合強度的差異,成功定位出與粒細胞下降相關的關鍵蛋白;同時,基于對氯氮平處理細胞的基因表達譜芯片的數據挖掘,驗證了受與這些基因相關的偏差靶系統。從而為藥物不良反應的系統藥理學、個體化用藥和基于系統的老藥新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創造性和堅實的理論依據。
除此之外,近期賀林院士研究組還發現了中國漢族人群中與白細胞端粒長度(LTL)相關的兩個單核苷酸多態(SNPs)。
端粒(Tefomere)是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特殊的DNA結構,由高度重復的DNA序列(在人類為TTAGGG)和結合蛋白所構成。端粒的長度隨著每次細胞分裂逐漸變短,是細胞保護染色體免遭熔合、重組和降解的重要機制。端粒DNA長度是細胞復制歷史的標志,并與人體的衰老以及多種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近年在大量端粒相關研究中,外周血白細胞端粒長度(LTL)被研究人員視為首選的端粒長度測量系統。
近期的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證實染色體3q26區域一個包含TERC的位點與LTL相關。為了確定中國大陸人群基因組中靠近TERC的位點的兩個SNPs
rs12696304和rs16847897的效應。賀林課題組研究人員對4016名中國漢族個體進行兩個候選SNPs與LTL的關聯分析。經校正年齡、性別和糖尿病基礎上,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研究人員評估了每個SNP與LTL的相關性。統計結果表明在中國漢族人群中靠近TERC的SNP
rs12696304 和rs16847897與LTL的相關性分別為P~4.5 × 10?3 and 9.5 × 10?5。rs12696304
和rs16847897等位基因的一個拷貝分別對應端粒長度相對的 T/S 比率為0.024和
0.031,分別相當于大約3年和4年的年齡相關端粒磨損程度。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