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脂類異位儲積新機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18 11:00:30/ 個人分類:基因工程
脂肪是構成生命體的重要成分,機體從外界吸收的脂肪通常以脂滴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組織中。在病理條件下,諸如肥胖及脂質營養不良癥(lipodystrophy)的病人中,非脂肪組織中也出現脂滴累積。這些異位累積的脂滴會導致器官病變,然而它們的形成機制還有待闡明。
Berardinelli-Seip先天性脂質營養不良癥(BSCL2)由
BSCL2/Seipin基因突變導致,是先天性脂質營養不良癥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目前,人們對Seipin蛋白的分子機理仍缺乏認識。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勛實驗室以果蠅為模式生物,建立了BSCL2病癥的第一個動物模型,并以此研究脂滴異位累積的機理。研究表明:dSeipin突變果蠅的脂肪體(脂肪組織)中的脂肪儲積量大大降低,并在唾液腺(非脂肪組織)中發現了脂滴累積。dSeipin突變中異常累積的脂滴表型能被僅在唾液腺特異表達的dSeipin蛋白挽救,并不依賴于其旁側的脂肪組織,說明dSeipin蛋白在唾液腺中可以抑制脂滴的形成。
進一步的遺傳互作分析表明,dSeipin可能通過影響磷脂酸(PA)的代謝從而抑制唾液腺中的脂肪形成。同時,對dSeipin突變果蠅進行脂質成分分析,發現dSeipin突變果蠅體內的磷脂酸(PA)含量升高。
這一研究初步揭示了Seipin的生理功能,并發現在脂質營養不良病癥中存在著一種組織自主的機制以阻止異位脂滴累積,加深了對脂滴異位累積過程的認識。dSeipin模型是果蠅中的第一個脂滴異位累積的模型,為后續大規模挖掘控制脂滴異位累積的基因,闡明其分子機理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14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雜志上,該實驗室在讀博士生田嫄、畢俊峰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基金委項目的資助。(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