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果木類植物自交不親和性研究獲突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29 17:16:22

      記者近日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獲悉,由我國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經濟林育種與栽培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主任譚曉風領銜的“中國梨自交不親和性研究”課題組,在國內率先開展中國梨自交不親和基因分離克隆及品種S基因型的系統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梨自交不親和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并揭示了這類基因的系統進化關系。該成果榮獲2010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譚曉風是我國第一位經濟林學科博士,從事森林培育(經濟林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已經30余年。從2001年開始,譚曉風團隊與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中國農科院果樹所的專家合作,分離鑒定了28個新的雌蕊自交不親和S等位基因,查清了我國栽培梨S基因的數量和分布狀況,為中國梨自交不親和性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克隆了梨雌蕊S-RNase基因和花粉SFBB的全長序列,為揭示梨自交不親和性形成的分子基礎提供了科學依據;研制了梨S基因芯片,建立了梨自交不親和基因及品種S基因型的系統鑒定技術體系,為梨品種S基因型的快速、準確鑒定提供了技術支撐;確定了116個中國梨品種的S基因型,為梨豐產栽培的品種配置及雜交育種的親本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

      譚曉風介紹,研究梨自交不親和性的分子學起因,為梨栽培品種配置和雜交育種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全國各地梨栽培的授粉品種配置提供了直接、簡便的科學指導,為梨育種專家從事雜交親本選擇并順利獲得雜交后代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時,該研究成果也為其他木本植物特別是薔薇科植物的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技術支撐。湖南、湖北、河南及遼寧等省區的梨栽培基地已經采取該項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收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官春云認為,上述研究不僅為梨的栽培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而且在梨栽培育種中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該項研究手段先進、發表論文50多篇,分離克隆基因達70多個,全部登錄到GenBank中,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


    TAG: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9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7777
    • 日志數: 28
    • 文件數: 55
    • 建立時間: 2008-12-28
    • 更新時間: 2012-05-31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