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8-28 10:29:57/ 個人分類:實驗技術

    [目的要求]

    1、學習了解顯微鏡構造、成像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2、學習臨時裝片及繪制生物圖的方法。

    [材料用品]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小燒杯、滴管、尖咀鑷子、濾紅條、水綿營養體。

    [方法與步驟]

    一、顯微鏡的構造

    顯微鏡的種類很多,我們常用的為普遍光學顯微鏡。顯微鏡可分為兩個部分:機械部分和光學部分。

    (一)機械部分

    1、鏡座 為顯微鏡最下面的馬蹄形鐵座。其作用是支持顯微鏡的全部重量。使其穩立于工作臺上。

    2、鏡柱 鏡座上的直立短柱叫做鏡柱。

    3、鏡臂 鏡柱上方的彎曲的弓形部分叫做鏡臂,是握鏡的地方。鏡臂和鏡柱之間有一個能活動的傾斜關節,可使顯微鏡向后傾斜,便于觀察。

    4、鏡筒 安裝在鏡臂上端的圓筒叫做鏡筒。鏡筒長度一般為160毫米,上端安裝目鏡,下端連接轉換器。

    5、轉換器 鏡筒下端的一個能轉動的圓盤叫做轉換器。其上可以安裝幾個接物鏡,觀察時便于調換不同倍數的鏡頭。

    6、載物臺 鏡臂下端安裝的一個向前伸出的平面臺叫做載物臺。用于放置觀察用的玻片標本,載物臺中央有一圓孔,叫通光孔。通光孔左右兩旁一般裝有一對彈簧夾,為固實玻片之用,有的裝有移片器,可使玻片前后左右移動。

    7、準焦螺旋 鏡臂上裝有兩種可以轉動的螺旋,能使鏡筒上升或下降,稱為準焦螺旋。大的螺旋轉動一圈。鏡筒升降10毫米,用于調節低倍鏡,叫做粗準焦螺旋。小的螺旋圍動一圈,鏡筒升降0.1毫米。主要用于調節高倍鏡,叫做細準焦螺旋。

    (二)光學部分

    1、反光鏡 位于馬蹄形鏡座之上方。一個可以轉動的圓鏡,叫做反光鏡。反光鏡具兩面,一面為平面鏡,一面為凹面鏡。其用途是收集光線。平面鏡使光線分布較均勻。凹面鏡有聚光作用,反射的光線較強,一般在光線較弱時使用。

    2、集光器 位于載物臺下方。由二、三塊透鏡組成,其作用是聚集來自反光鏡的光線,使光度增強,并提高顯微鏡的鑒別力,集光器下面裝有光圈(可變光闌),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可以調節進入集光器光量的多少。若光線過強,則將光圈孔口縮小,反之則張大,集光器還可以上下移動,以調節適宜的光度。

    3、接物鏡 又稱物鏡,由數組透鏡組成,安裝在轉換器上,能將觀察的物體進行第一次放大,是顯微鏡性能高低的關鍵性部件。每臺顯微鏡上常備有幾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物鏡上所刻8×、10×、40×等就是放大倍數,習慣上把10-20倍的叫做低倍物鏡;40-60倍的叫幫高倍物鏡;90-100倍的叫做油鏡。從形態上看,接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高。

    4、接目鏡 又稱目鏡,由二、三片透鏡組成,安裝在鏡筒上端,其作用是把物鏡放大的物體實像進一步放大。在目鏡上方刻有5×、10×、20×等為放大倍數。從外表上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低。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粗略計算方法為接目鏡放大倍數與接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如觀察時所用接物鏡為40×、接目鏡為10×,則物體放大倍數為40×10=400倍。

    二、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中,有兩組重要的透鏡,一組是接目鏡。這兩組透鏡雖然結構很復雜,但它們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凸鏡的成像原理,也就是顯微鏡放大成像的光學原理。只不過是通過兩次放大而已,其成像原理和光路圖如圖所示。

    接物鏡的焦距較短,會聚能力較強,接目鏡的焦距較長,會聚能力較弱。物體AB必須放在物鏡(O1)的下焦點F1之外而小于二倍焦距(2f)的地方,這樣就在物鏡(O1)上方形成一個倒立的放大實像A1B1。這個實像正好位于目鏡(O2)下焦點F2之內。而且距焦點F2極近的位置。A1B1通過目鏡(O2)折射放大后形成一個放大的虛像A2B2。這個虛像A2B2相對于原來的物體AB來說,它是一個倒立而放大的虛像。

    三、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進行

    1、安放 安放顯微鏡要選擇臨窗或光線充足的地方。桌面要清潔、平穩,使用時先從鏡箱中取出顯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輕放桌上,鏡筒向前,鏡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鏡和物鏡。用紗布拭擦鏡身機械部分。用擦鏡紙或綢布試控光學部分,不可隨意用手指試擦鏡頭,以免影響觀察效果。

    2、對光 扭轉轉換器,使低倍鏡正對通光也,打開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對準接目鏡注視,右眼睜開,用手翻轉反光鏡,對向光源,光強時用平面鏡,光較弱時用凹面鏡。這時從目鏡中可以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只要視野中光亮程度適中,光就對好了。

    3、放玻片 將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彈簧夾或移光器將玻片固定。將玻片中的標本對準通光孔的中心。

    4、調焦 調焦時,旋轉粗焦螺旋,為了防止物鏡與玻片標本相撞。先慢慢降低鏡筒,降低時,必須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物鏡與玻片標本相距5mm以上,切勿使物鏡與玻片標本接觸,然后一面用左眼自目鏡中觀察,一面用右手旋轉粗準焦螺旋(切勿弄錯旋轉方向),直到看清標本物像為止。

    5、觀察 對光、調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鏡。觀察時,還是先用低倍物鏡,焦距調準后,移動玻片標本,全面的觀察材料,如果需要重點觀察的部分,將其調至視野的正中央,再轉換高倍鏡進行觀察。轉換高倍鏡后,只有輕輕扭轉細準螺旋,就能看到清晰的物像,注意使用高倍鏡時,切勿使用粗準焦螺旋,否則容易壓碎蓋玻片并損傷鏡頭的透鏡。一般凡是用低倍物鏡能夠觀察清楚的標本,就不一定要換用高倍鏡。

    觀察完畢,扭轉轉換器,使鏡頭偏于兩旁,降下鏡筒,擦抹干凈,裝入鏡箱。

    四、臨時裝片

    將要觀察的材料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加蓋蓋玻片,以備顯微鏡下觀察,這種方法叫做臨時裝片,臨時裝片的優點在于,新鮮材料組織不會破壞,可保持原來生活狀態,同時操作簡便,不受設備條件限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

    制作臨時裝片時首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干凈[注意試擦玻片動作要輕,手指用力要均勻,否則易試破]。在載玻片中央,滴加一、二滴清水。然后用鑷子防水綿少許,放在載玻片上,再將蓋玻片輕輕蓋上,注意:為了不使其內有氣泡,必須將蓋玻片先從一側放下,使接觸到水,然后慢慢放下,如仍有氣泡,可用鑷子輕輕加壓蓋玻片,或者解剖針對蓋玻片稍為提高,然后再放下,水不能過多,水量過多,則蓋玻片易浮動,這時可用小濾紙條將水分吸干,如水分過少,水沒有填滿蓋玻片,可以側面用滴管加水少許。總之,應使蓋玻片緊貼載玻片,不能浮動,這樣才利用觀察。

    最后試干玻片四周的水分,置顯微鏡下觀察。

    臨時裝片技術,是本課程實驗課最常用的基本技術,要求每個同學反復練習,熟練掌握。

    五、生物繪圖法

    生物實驗圖不同于一般美術圖,也不同于機械制圖。生物繪圖要求將標本的外形和內部結構準確的措施下來,然后詳加說明,要求形象自然,比例適當,線條清晰。

    生物繪圖一般用點、線表示,輪廓用線條描繪,明暗程度、物質含量多少等則用細點的蔬密表示之,圖紙應選擇能夠用橡皮試擦的上好白紙,繪圖時先用中軟(EB)銅筆繪出輪廓,然后用較硬(3H)的鉛筆繪出全圖,圖中各部分應注字說明,圖與字之間用水平細線連系之,圖的標題填在圖的下方。

    很多細不生物體或解剖結構是通過顯微鏡觀察認識的。因此要逐步訓練用左眼觀察,右眼看圖紙。將觀察結果準確地描繪出來。


    TAG: 使用顯微鏡構造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