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魯迅有很多帽子,但是我覺得他做的最成功的是如下三個身份:文人、公務員、大家/兄長。他的時評家、革命家、教育家其實做得實在不咋地。現在吃魯迅飯的人很多,但是我覺得他的衣缽傳人卻甚少,但還是有的,其著者就是方是民/方舟子。方先生是“新語絲”的斑竹,也自稱是周先生的粉絲,在我看來,方先生是夠格的,方先生是真正踐行“一個也不寬恕”理念的人,方舟子或許還是像汪暉評價魯迅一樣是個“反抗絕望”的人。而且方舟子跟周樹人一樣決不是“文科傻妞”。
魯迅不是文科傻妞,不僅因為他是學醫的,而且他還是一個懂化學的人,趁國際化學年的東風,我要在此彰顯魯迅跟化學的關系。有三件事可以管窺之:1、魯迅1909.9-1910.7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化學課、編化學教材;2、魯迅1927.9在廣州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3、1930.10譯完刈米達夫的《藥用植物》,該書應其弟周建人之邀翻譯,建人當時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
1、上化學課、編《化學講義》
魯
迅因為弟弟周作人在日本讀書,還泡了個日本妞羽太信子,而且還未畢業就要結婚急需用錢,也因為哥們許壽裳在那里當教務長,還因為那里的“教員薪水為通省
冠,而功課最少。”魯迅中止在日本的學業來到那里教書。魯迅教生理學和化學,兼當日本教師的翻譯。生理學課堂上(應學生之邀)大講“生殖系統”。在化學
上,編了本《化學講義》,但是在上化學課時,出了兩件糗事:
魯迅有一次在化學課上講硫酸,告訴學生硫酸的腐蝕性很強,只要皮肉上碰到一點,就會感覺像被胡蜂螫了那樣痛。后來做實驗時,突然有一個學生手按后頸痛得叫了起來。原來是另一學生用竹簽蘸了一點硫酸,偷偷地在他的頸上點了一下。魯迅趕緊過去給這個學生搽藥止痛。
另
一次化學課講氫氣,魯迅在教室里演示氫氣燃燒實驗。他把燒瓶中的純氫等實驗用品帶到教室時,發現忘了拿火柴,就回辦公室去取。離開教室時,他特意關照學
生,不要搖動燒瓶,否則混入空氣,燃燒時是會爆炸的。但等他拿著火柴回到教室,一邊講氫氣不能自燃,卻可以點燃;一邊動手做實驗。剛將劃著的火柴,往氫氣
瓶里點火,那燒瓶卻“膨”地一聲突然爆炸了,手上的血濺滿了講臺、點名冊與襯衫。而他卻顧不上自己的傷痛,急著先去照看坐在前面幾排的學生,唯恐傷著他
們;令其驚異的是,學生在他回來之前,竟然早已躲到后排去了。(顯然是學生在捉弄他,當時的學生年紀大部分比他還大。博主注)
這些是當時房東的女兒俞芳的回憶,顯然是當時周老師把這些當成笑話講給小女孩聽的。
2、廣州著名的學術演講
在中國小說史上,這篇演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應該也是演講辭中的名作。大家從這里可以看到魯迅對歷史的精通,我作為一個學化學的,卻看到了化學知識對他理解魏晉歷史的巨大幫助。他有關五石散這種藥與當時文人雅士的關系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我照錄如下。大家看后應該也會跟我一樣承認正是化學知識成就了魯迅這種獨特觀點。
但何晏有兩件事我們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歡空談,是空談的祖師;第二,他喜歡吃藥,是吃藥的祖師。
此外,他也喜歡談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藥。他吃的不是尋常的藥,是一種名叫“五石散”的藥。“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漢時,大家還不敢吃,何晏或者將藥方略加改變,便吃開頭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樣藥: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還配點別樣的藥。但現在也不必細細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從
書上看起來,這種藥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轉弱為強。因此之故,何晏有錢,他吃起來了;大家也跟著吃。那時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鴉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藥與
否以分闊氣與否的。現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諸病源候論》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據此書,可知吃這藥是非常麻煩的,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會毒
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后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
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我們看六朝人的詩,有云:“至城東行散”,就是此意。后來做詩的人不知其故,以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藥也以
“行散”二字入詩,這是很笑話的。
走了之后,全身發燒,發燒之后又發冷。普通發冷宜多穿衣,吃熱的東西。但吃藥后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倘穿衣多而食熱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
了散之后,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廣東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裝的人就沒有了。因
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
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都寬大,于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
還有,吃藥之后,因皮膚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
因皮膚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舊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捫虱而談”,當時竟傳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這里
演講的時候,捫起虱來,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時不要緊,因為習慣不同之故。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煙的,我們看見兩肩高聳的人,不覺得奇怪。現在不行了,倘
若多數學生,他的肩成為一字形,我們就覺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見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種種的書,還有葛洪的《抱樸子》。
到東晉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說是“散發”以示闊氣。就象清時尊讀書,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剛才寫了許多字的樣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發等等,后來效之,不吃也學起來,與理論的提倡實在是無關的。
又
因“散發”之時,不能肚餓,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趕快吃,不論時候,一日數次也不可定。因此影響到晉時“居喪無禮”。——本來魏晉時,對于父母之禮是很繁多
的。比方想去訪一個人,那么,在未訪之前,必先打聽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諱。否則,嘴上一說出這個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會大哭起
來——他記得父母了——給你一個大大的沒趣。晉禮居喪之時,也要瘦,不多吃飯,不準喝酒。但在吃藥之后,為生命計,不能管得許多,只好大嚼,所以就變成
“居喪無禮”了。
居喪之際,飲酒食肉,由闊人名流倡之,萬民皆從之,因為這個緣故,社會上遂尊稱這樣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
散發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兩個人,與晏同為服藥的祖師。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著走。他們三個人多是會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傳不多
外,王何二人現在我們尚能看到他們的文章。他們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但這種習慣的末流,是只會吃藥,或竟假裝吃藥,而不會做文章。
東晉以后,不做文章而流為清談,由《世說新語》一書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論多而文章少,比較他們三個差得遠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歲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為司馬懿所殺。因為他二人同曹操有關系,非死不可,猶曹操之殺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
人死后,論者多因其與魏有關而罵他,其實何晏值得罵的就是因為他是吃藥的發起人。這種服散的風氣,魏,晉,直到隋,唐還存在著,因為唐時還有“解散方”,
即解五石散的藥方,可以證明還有人吃,不過少點罷了。唐以后就沒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詳,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鴉片一樣罷?
晉
名人皇甫謐作一書曰《高士傳》,我們以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說吃散之苦。因為藥性一發,稍不留心,即會喪命,至少也會受非常的苦
痛,或要發狂;本來聰明的人,因此也會變成癡呆。所以非深知藥性,會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藥性不可。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的,大
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時簡直是近于發瘋。但在晉朝更有以癡為好的,這大概也是服藥的緣故。
3、翻譯《藥用植物》
真是知兄莫如弟,周建人這個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居然把翻譯《藥用植物》的活派給了他,而魯迅也愉快地如期完成任務,我想,這個事情肯定是他很樂意干的,因為這個時候,魯迅先生已經“不差錢”了。
《藥用植物》一書原分“總說”與“主要藥用植物”兩大部分,后一部分按植物分類學的辦法分為四個小類:管精有胚植物、無管有胚植物、真菌植物、紅藻植物。魯迅的譯文完成于1930年10月,曾連載于《自然界》第5卷第9、10期(1930年10月、11月),第6卷第1、2期(1931年1月、2月)。魯迅原是應周建人的約稿而譯此書的,當時建人先生在商務印書館當編輯。到1936年6月,魯迅譯本《藥用植物》被輯入王云五、周建人主編的《中學生自然研究叢書》中的《藥用植物及其他》一書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前一半是魯迅(署名樂文)譯本《藥用植物》;后一半是《其他有用植物》(包括五篇文章:許炳熙《中國產的天然染料》、陳陽均《漆樹栽培法及制漆》、杜其垚《龍眼及其栽培法》、《落花生》、耕培《北方常見的幾種食用蕈》),很受讀者歡迎,到1937年3月已經印行三版。
關于此書的出版史也很有意思。魯迅死后,許廣平在抗戰期間出版的20卷《魯迅全集》有這篇譯文,可是1958年及此后的出版中卻把它刪了。在1958年的《出版說明》中說,“新收入現在收集到的,以前未經結集的全部譯文”。 “二十卷集《魯迅全集》原有的《藥用植物》一種,因系自然科學方面的專書,所以本版沒有收入”。看來,當局是想把魯迅打扮成“文科傻妞”了。直到整整半個世紀后的2008年,才又重新收錄到《魯迅譯文全集》。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魯迅@化學不是王婆賣瓜,更不是拿名人往自己/化學臉上貼金。
參考文獻
1、俞芳《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轉引自張直心、王平:魯迅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史實探微,杭州師范大學學報。
2、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3、魯迅:魯迅譯文全集。以及王得后《魯迅譯文全集終于出全了》,2008,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