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化學博士:趙承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08 09:58:06
中國第一個化學博士:趙承嘏
據說中國第一個物理博士是李耀邦(1884-1940),于1914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PhD,是密立根(Robert
Andews Millikan
1868-1953)的學生,密同學測得的電荷大小就有李博士的功勞。但是最近又“出土”了一個物理博士,是李復幾(1881-1947),1901年畢業于南洋公學中院,1906年進入波恩皇家大學師從凱瑟爾(H.Kayser,1853-1940)從事光譜學研究,于1907年獲博士學位。(真是神速啊!)可惜他老先生沒有在物理史上留下什么足跡,而且晚景悲慘。當然李耀邦后來也轉宗教去了。
應國際化學年的景,我查諸郭保章的《中國現代化學史略》以及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和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名單。發現最早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的是上海藥物所的第一任所長趙承嘏(1885-1966)先生。趙于1910年獲曼徹斯特大學學士學位,1912年獲瑞士工業學院碩士學位,1914年獲瑞士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學歷真是完整啊。)而且他不是庚子賠款出去的,而是考取江蘇省官費留學生考試出去的。出去的時候已經是秀才了。不過到了英國還是補習了一年中學的課程才上大學。
他是1955年的學部委員,1948年的化學科院士都比他晚獲得博士學位,名單如下:
吳憲(1893-1959)1919 Harvard PhD
吳學周(1902-1983)1931
CalTech PhD
莊長恭 (1894-1962) 1924 Chicago PhD
曾昭掄 (1899-1967) 1926 MIT
PhD
侯德榜 (1890-1974) 1921 Columbia
PhD
當然我是玩票的,而且對中國化學史知之甚少。希望專家指正。
參考文獻:
1、歐七斤:略述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李復幾,中國科技史雜志28(2):
105-113,2007;
2、郭保章:中國現代化學史略
憶上海藥物所老所長趙承嘏教授
2009年09月23日11:18: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原所長高怡生
趙承嘏(1885.12.11—1966.08.06),男,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化學家,江蘇江陰人。1910年獲曼徹斯特大學學士學位,1912年獲瑞士工業學院碩士學位,1914年獲瑞士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上海藥物研究所創始人、第一任所長。中國進行中草藥研究的先驅者,在生物堿的分離結晶方向有獨到之處。分離所得的延胡索素乙已正式列入藥典,在臨床上作為鎮痛鎮靜劑使用;分離所得常山堿丙素,具有高出奎寧148倍的抗瘧活性;所分離的鉤吻素乙,可作為生理實驗試劑等。曾系統研究了雷公藤等30多種中草藥化學成份,得到了許多新生物堿結晶,其中部分推薦臨床使用。建立了一套系統研究整理祖國醫藥的科學方法,還曾解決了青霉素鉀鹽結晶的方法,使青霉素得以順利投產。指導設計試驗了一套局麻藥普魯卡因的合成工藝。為發掘和提高祖國的醫藥學實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與趙老相識在1940年初,當時我隨有機化學家莊長恭先生加入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工作。但早在1939年我們已知其大名,因為莊常提到他研究中藥的工作。1945至48年我在他的領導下進行過常山抗瘧生物堿研究。直至
1966年他去世我們相處二十余年,對他的道德學問略知一二,茲簡略介紹如下:
趙承嘏,字石民,江蘇省江陰縣人,生于1885年陰歷
11月6日,即陽歷12月11日。家庭出身為生藥鋪主,這對他以后對中藥研究有興趣不無影響。但趙本人則自幼努力讀經史之義,并曾在清末考取秀才,故一生古文、書法均相當出色。由于當時提倡新學,他隨機補習外文,后競能于二十歲左右考取江蘇省官費留學生考試。由于他在國內無中學基礎,赴英之初入英國中學學習,一年以后才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對化學有興趣。當時該校有機化學教授為柏爾金(William
Perkin),是英國有機化學的先驅者,趙得其教誨不少。據說當時羅濱生(Robert Robinson,后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亦為我的教授)教授也在此校學習。
1910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能獲得英國大學學位的中國人是寥寥無幾的。他的英文水平很高,基礎即是在英國奠定的。畢業后他繼續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12年畢業后轉入瑞士日內瓦大學,在當時著名的天然有機化學家匹克特(A.
Pictet)教授指導下讀博士學位,1914年讀完。其研究工作得到校方好評,并留校任助教工作。1916年,受聘于法國羅克藥廠研究部任職,計7年,最后升為研究部主任,并在法成婚,生有一女,因此他法語也非常熟。
1923年他只身離法回國,他認為中國人的事業應在國內發展,實際上那時留學生很少留在國外不歸的,因為國內人才奇缺,凡留學生學成歸來一般均任以高官職或教授,故他回國后即到當時東南有名的大學東南大學任化學教授,教工業化學,吳學周、柳大綱、朱任宏等均上過他的課。1925年到北平協和醫學院任藥理系教授,他的中藥研究即在此校開始,與里得(Read)教授合作。幾年之間做出不少工作,大多均登載于該校主編的中國生理學雜志上。在校并講授藥物化學課,周金黃教授在那時上過他的課。他應用的一套提取中藥化學成分的方法,是當時英、瑞士等國的經典操作,也是以后國內不少同行向他學習的。
1932年國內成立了兩個研究院,在南方的國立中央研究院以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先生為首;另一個是國立北平研究院以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先生為首。兩院均在網羅人才,趙受李石曾的邀請,創立了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經費則由北平研究院和中法大學共同提供,每年只數千元。故當時的藥物所實際上是一個合辦的研究所。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早期藥物所的藏書蓋有中法大學和北研的圖章。其本人薪金也系庚款支付。不久所址由北平遷來上海,初在中法藥專借地工作,實驗室局促。以后才遷入福開森路(即現在武康路)395號新址。此屋系通過李石曾的關系由北洋軍閥時代的交通部長葉公綽所捐贈的私人住宅,那時與北研鐳學所共有。當時工作人員甚少,趙兼所長、研究員,另有朱任宏、梅斌夫先生為助研,余為練習生與工友。以后梁普先生、朱子清先生被邀來所。至1942年莊長恭先生來參加為客座研究員(莊的薪水由中華基金支付),我也隨莊來所為助理研究員。
在藥物所新建時一切條件要從零開始,創業艱難,趙老以有限經費精打細算逐步建立起實驗室。他親自設計,從長遠出發,如實驗臺、藥品柜、書櫥等均以上等柚木為材料,請高級木工制造,經久耐用,至今仍有保存者。實驗臺面不用國外常用的苯胺黑而是以國產中國漆涂漆,美觀耐用,以后為中央研究院化學所采用。直到現在我所及其它化學實驗室仍沿用此漆,外賓來參觀也認為是中國特色。
同時他將有限款項逐年購進幾種有名的對工作中不可少的國外期刊過期本并設法補全,如美國化學文摘、德國化學文摘以及英、德、美等國的化學期刊在我所均存有全套。所以莊和我來所時已有基本的研究條件了。這些都說明趙老辦科研的堅強事業心。
1942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所謂的租界淪陷,藥物所不得不停工。但那時所的全部設備已無法內運,日人與汪偽均曾要接收此所,后經趙老與法人工部局聯系(因法國貝當政府已投降)才將所的財產保存下來。此期他與私人藥廠合作勉強維持。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又順利地恢復了工作。
關于趙老與莊長恭先生之關系:莊本為東北大學化學系主任,九?一八后到南京中央大學擔任化學院長兼有機化學教授,他也是當時重視科學研究者,對趙的中藥研究工作頗敬佩,故在莊以后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時,由他提議邀請趙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評議員(相當于院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職,全國化學界只有四人,除莊、趙外尚有候德榜與吳憲二人。故以后莊趙私交甚厚,在學術上也是知心人。
從1945年到1949年解放,這四年是動亂不定之期,1948年我去英進修,國內所中只有三、四人勉撐場面,至解放時只有翁尊堯、王友梅及一位看門工友。
1950
年兩院均由中國科學院接收。由于藥物所人員太少暫并入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成立一藥物化學研究室,他一時雖無可奈何,內心是鼎力想恢復原組織的。50年我回所,他開始想把藥物所辦成一個真正能出藥的機構,對人民有所貢獻。故除化學人才外設法聘請藥理學家來參加工作。丁光生先生即是他通過丁緒賢老先生把他從美國邀請回國的。現在那一封趙親筆寫的邀請信仍保存著,從信中可以看出他為國家藥學事業的關懷心情,他說:“我雖老矣(65歲),但希望年輕一代有為者能接上班,為我國藥學事業有朝一日大放光彩”。所以之后他在任時邀請了不少年青者來所工作,蔡潤生先生不久來所建立了抗生素組,謝毓元同志也是通過張青蓮先生從清華大學邀請來的。到了1953年加上當時的藥學籌備處的幾位人員數已超過三十人。院部正式批準成立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武康路綜合部大樓歸藥物所外并增加所址隔鄰的世界社大樓及岳陽路一部分實驗室。1958年遷入現址,武康路所址則由趙老自己使用。因此藥物所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包括化學與生物學兩大學科的研究機構,并以研究天然藥物為重點,不能不歸功于趙老的遠大設想與努力。當然這些成就若沒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的設想也是不能實現的。
趙老除擔任所長外,也是所的學術委員會主任。1955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并受到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擔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關于趙老的為人大家都覺得他是一位嚴肅、嚴格、嚴謹的典型學者。他生活儉樸,雖高薪,家庭組成簡單。你到他家去看時,其臥室只是簡單的床鋪與一些舊家具而已,對其繼室所生之子、趙體平課教甚嚴,以后能樸實無華,努力上進頗具父風。趙老很少飲酒,只抽一些名牌香煙為樂。每日按時上班親自動手作實驗,直至臨終之日上午仍在實驗室轉了一轉。1966年8月6日在上海家中無疾而終,享年81歲。
在實驗方面他從不浪費玻璃器皿與藥品。乙醚及其它溶劑均有回收瓶儲藏、精制后再用。當時這些試劑器皿均需從國外進口,所以工作人員均非常珍視它們,不輕易打碎一件玻璃器皿,不輕易浪費一點試劑,否則你就工作不了。設計題目首先就以考慮條件來源,而且要求每個人員每年都能發表論文,所以是非常緊張的,不然下一年經費就有問題,工作人員還得考慮下一年度的聘書問題。現在我們是很幸福的,工作條件就連國外來參觀者也感到相當不錯了。從舊社會來的人更有明顯的比較。所以希望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好作風能得到發揚光大。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