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周錦帆教授——《檢驗檢疫科學》創刊人、責任副主編;《理化檢驗-化學分冊》40年編委;《離子選擇電極/化學傳感器》原編委;《分析化學》審稿人(1980年-1990年)。 周教授1963年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在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27年,又在檢驗檢疫系統工作23年。曾發表文章100篇以上。 學術專長: 1)離子交換分離的研究與應用; 2)樣品前處理中的分離富集; 3)有害重金屬與稀土元素光譜分析; 4)化學傳感器的研制與應用; 5)鈾釷放射性元素的分析。 6)離子交換法制備商品化高純物質..................

    1975年我的第一篇萬字論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03 16:53:14/ 個人分類:日志

      1975年,我在《理化檢驗——化學分冊》11卷4/5期合刊52-58頁,發表了我參加工作的第一篇文章《自動滴定儀器的基本結構與部件》全文約1萬4千字。

      當時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是希望將當時工廠實驗室用得最多的方法——滴定法實現自動化。1974年我全文翻譯了《自動滴定(俄)》一書,從中編譯了約1萬4千字的《自動滴定儀器的基本結構與部件》,向《理化檢驗——化學分冊》投稿。

      當時尚值文革后期,全國分析化學工作者發表論文剛起步,我須經研究所總工程師簽字后才允許向外投稿。編輯部認為稿子份量很大,很有參考價值。希望分兩期連載,征求我的意見。我認為在同一期發表,讀者查閱更方便。所以,才會有4與5期的合刊,并成為該雜志至今同一期雜志發表最長的文章。

      事隔35年,今天回憶這篇文章,我很難想象這篇文章當時是怎么寫出來的?因為當時我與愛人結婚后,一直分居兩地(1976年領導才幫助我愛人及兩個孩子從常熟調到北京)。1974-1975年,我帶兒子住父子宿舍,白天做實驗,兒子在托兒所;晚上兒子睡覺后,我翻譯及編寫這篇文章,歷時半年,“工程浩大”!

      文章發表后,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因為,當時大家都想到一起了——將手工滴定變為自動滴定,所以這篇文章成為自己動手研究自動滴定裝置的第一參考文章。后來我們所研制成功“鈾自動滴定儀”,還得了獎。


    TAG: 滴定儀理化檢驗

    shengfengyu 引用 刪除 shengfengyu   /   2011-03-06 18:54:53
    5
    bing0421gs 引用 刪除 bing0421gs   /   2011-03-06 18:54:34
    很有里程碑意義。謝謝分享!
    aasle 引用 刪除 aasle   /   2011-03-06 18:52:13
    周教授的科研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學海無涯樂作舟 引用 刪除 zzl   /   2011-03-03 17:10:34
    5
    學海無涯樂作舟 引用 刪除 zzl   /   2011-03-03 17:10:19
    1萬4千字,真不是小數字啊!向周教授學習!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5-06-28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29713
    • 日志數: 357
    • 文件數: 1
    • 建立時間: 2011-01-25
    • 更新時間: 2023-01-18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