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醫學、健康——隨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23 10:38:20
中醫、西醫很糾結,到底哪個更給力?我不是裁判,我說了也不算。先看一個笑話吧。
話說一個江湖浪子私生活泛濫,終于有一天辦事的家伙不行了,只得去醫院,他先去看了一個西醫,醫生做了徹底檢查之后,跟他說:“你這個東西必須切掉,不然會危及生命啊!”這個家伙聽了臉色煞白,心想年輕輕就沒了那東西可不行。
他懷著一些希望來到一家中醫診所,他跟中醫大夫說明了去西醫那邊看的情況,并表示自己不要切除那東西,中醫大夫看過之后說:“嗨,西醫也真是的,動不動就切啊切的,你這個問題吃幾幅中藥就好了。”那個浪子很開心,老中醫接著說:“吃完我開的這幾幅藥,你這個東西啊它自己就掉了!”
可見中西醫在解決臨床問題時,目標是一樣的,西醫通常比較直接,中醫比較委婉故而有時讓人看不懂,個人覺得。
中醫比較能從整體上考慮問題,不過也不全是。記得小學時看過一本小人書,說有一個在方圓百里很是聞名的中醫大夫,他專攻外科。有一天一位將軍在附近戰場中了箭,他過來找到這個大夫。大夫說好辦。他把箭的上半截貼著皮膚減去,然后貼上膏藥,說治完了。將軍很生氣,說箭頭還沒拔出來呢。這位老兄講,箭頭在肉里,那是內科大夫的事,我只是外科大夫。
今天醫院面臨的情況也差不多,各式各樣的科室琳瑯滿目真是不是該往哪走。醫生要懂的東西還真是多,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西醫其實也需要綜合考慮問題,一些醫學家也確實在嘗試和探索,不過一般限于倫理和法律,他們的很多探索必須現在動物上測試。我還記得聽過一個加拿大外科教授的報告,他在外科手術過程中發現,給予一定的抗氧化劑,可以改善預后,減少休克的風險。然后在動物和細胞做了一些工作。一個外科大夫也在了解內部的變化。
我感覺中醫一般是先實踐后總結,再改進,歸納思維占主要部分;西醫一般是先觀察,提出理論再驗證再到實踐,然后再修正理論,是演繹的思維為主。后者在科學的發展方面確實很有推動作用。
不過,生命是一個如此復雜的系統,無論怎么演繹,也難免掛一漏萬。西醫倡導的醫藥標準化的理念確實給人類健康帶來一定幫助,比如抗生素的生產和質量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生產,可以控制質量,控制劑量,控制儲藏,但是控制不了人群的千差萬別,控制不了生命的喜怒無常。中醫,西醫可以攜起手,求同存異,目標就是為了健康!
最后,我想起一段相聲。其中一位吹噓,我們德國有先進的生產線,全自動化的,一按電鈕,這邊走進一頭豬,那頭出來一堆香腸;咱們這邊這位不服氣,說你這不算什么,在我們中國更厲害,一按電鈕,你把那堆香腸從出來的地方扔進去,那邊一頭豬走出來。
笑過之后,也在想——生命真的可以還原嗎?如果是那樣,是不是什么錯誤都能從頭再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