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都被禁用作退燒藥的尼美舒利在中國卻幾乎成為家庭常備的非處方用藥,然而近期頻發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卻把該藥推到了風口浪尖。由于尼美舒利在兒童退燒藥的市場很大,于是很多家長開始糾結了。
說到到退燒藥必然要提到體溫。體溫是針對恒溫動物而言的,包括大多數哺乳動物和鳥類。恒溫動物艱難的度過了冰河時代,發展至今天成為我們這個星球上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爬行動物比如鱷魚、蜥蜴,它們的體溫是受環境影響的,不能自己說了算。進化的領先者們,它們有精確的溫控系統。對于這個系統,科學家提出了體溫的調定點假說。這個學說認為我們的大腦溫控中樞存在兩種神經元,一種叫冷敏感神經元,一種叫熱敏感神經元,體內的血液會流經這個溫控中心,如果溫度過低,冷敏感神經元放電增加,動員肌體增加產熱,減少散熱,反之亦然。最后達到一個平衡,平衡點一般是37度。
這個系統是相對穩定的。我們體內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干擾這樣的平衡。比如在病原菌感染時,一些化學物質開始生成,體溫平衡點開始上調,肌體溫度開始上升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這樣的狀況其實是肌體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很多病原菌對溫度很敏感,另一方面溫度越高免疫系統越興奮,殺死病原菌效率大大提高。不過這樣慘烈的方式代價也是相當大的,高體溫對大腦和心臟等血流大的臟器的毒害是顯然的,于是抽搐,休克,甚至死亡。在沒有藥物的時代,這樣的死亡還是普遍的。一方面,自身體質如果足夠硬朗,等病原菌殺得差不多了,肌體還是會恢復正常的,也就是說發熱可能是必須的;另一方面,如果身體對熱敏感或者病原菌足夠厲害,這樣的個體也就自然被淘汰掉,也避免了病原菌更大規模的傳染。
聰明的人類不甘心這樣聽天由命,他們開始向大自然尋求幫助,于是西方人開始啃柳樹皮,中國人也把柳樹皮作為藥物儲備起來。他們發現發熱不要緊,只要啃啃柳樹皮就好了,當然這時的中醫藥顯然更發達些,因為它還有其他很多手段對付發熱。
直到阿司匹林的出現,人們終于不再糾結于發熱了。早在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1898年德國化學家菲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并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1899年由德萊塞介紹到臨床,并取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大家用著用著發現阿司匹林還真給力,不僅散熱快,渾身也不痛了,價格不貴量又足于是一直用著。慢慢的,一些人開始對阿司匹林不滿了,原因是阿司匹林吃多了肚子痛,準確的說是胃痛,現在知道那是因為阿司匹林影響胃粘膜造成胃出血。不過問題終究不難解決,撲熱息痛的問世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
科學總是波折中前進,慢慢地對人體內源性的一些代謝物的研究,比如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等,科學家逐漸在化學層次描繪出了整個故事的框架。什么是炎癥,炎癥是怎么發生的?在病原體侵入人體,或者自身損傷的過程中,細胞膜上的磷脂脫落,花生四烯酸開始變化,通過酶的催化,花生四烯酸開始變成各種物質,一類稱為前列腺素,還有血栓素,白三烯等等。其中不同的前列腺素的功能也有不同,有好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促進胃粘膜保護層的形成,也有壞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上調了溫控中心的調定點,使得肌體開始發熱(從消滅病原菌也不一定是壞作用)。在這個化學過程中有一個酶至關重要,叫環氧合酶(COX),阿司匹林就是干擾了這個酶的作用。后來發現,環氧合酶是有兄弟的,一個叫COX1,一個叫COX2,不過直到1988、1991年才分別把它們搞清楚。
至此阿司匹林解熱鎮痛的奧秘終于得以解釋,傷胃的副作用也了然。不過藥物與受體的概念已經深入藥物開發商的腦子,最大的藥效最小的副作用是終極追求。阿司匹林還不夠好,因為它對這兩兄弟都抑制。后來科學家發現主導胃粘膜形成的是COX1,于是藥物學家心想只要找到特異性的COX2抑制劑不就好了嗎?
說干就干,COX2特異性的抑制很快就找到了,還不少,于是開發上市,很快市場就用大量的鈔票給這些藥物投了贊成票,曾幾何時,全球最暢銷藥物榜單上有好幾個是COX2抑制劑,阿司匹林被冷落一旁,對于患者阿司匹林畢竟還有瑕疵,對于制造商,阿司匹林的利潤低得可憐,實在沒什么開發的必要。
記得我們上藥理課時,老師曾說,要想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提高它的特異性是一個辦法。藥物產生副作用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劑量問題,另一方面靶點太多也是很麻煩的事,也就是說化合物結合的體內位點越多越增加了它闖禍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這個想法是對的,可是這一次它錯了。COX2特異性抑制劑很快就闖禍了,其中由于嚴重的心臟不良反應,羅非昔布(Rofecoxib),默克公司的王牌產品被迫退市。對其他幸存的COX2特異性抑制劑藥物,人們開始更加慎重。這次引起波瀾的尼美舒利就是其中一員。
從這個案例可見,藥物開發該何去何從真的還要重新思考!靶點真的很重要嗎?
提到退燒藥,由于藥商的海量宣傳,家長們幾乎第一時間就想到尼美舒利,這不能不說是藥品宣傳的悲哀。相比而言,中醫藥在解決發熱問題方面手段就要多很多。
我們知道身體發熱是產熱和散熱的平衡,雖然抑制導致產熱的化合物生成頗為有效,同時促進散熱也是可以考慮的。我們的產熱系統有肌肉收縮,褐色脂肪燃燒,肝臟代謝增加等等,散熱系統也有擴張血管和發汗。中藥很多解表方子里就有不少促進發汗的成分,比如生姜。如果同時有病原菌侵入,一定劑量的抗生素也是不可少的。
發熱藥用的時機也很關鍵,前面提高發熱本身是機體自我保護的過程,熱過之后,病原體被肌體清除,熱也就自然退了。我自己就深有體會。去年夏天,我患了水痘,起初癥狀不明顯,只是身體持續發熱,拗不過了我去藥店買了退燒藥,吃了還是不管用反而更難受,于是停掉。后來我的舍友,一位皮膚科大夫看了之后,說我得了水痘,不要吃退燒藥,盡快去醫院看看。接著,在醫院打了抗病毒的藥,病毒抑制住后,燒也慢慢退了。
藥品畢竟不同于食品,即便是非處方藥,用藥也需謹慎。
也許只用充分關切藥物的不當使用,藥商們真正做好實事求是的宣傳,醫生患者相互配合盡力做到合理用藥,才能藥到——病除,那時尼美舒利們也不用再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