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之忙一點感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2-29 14:23:01/ 個人分類:研究生之忙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逼迫著人們為生存而奔波的壓力不斷累積,缺少休息和閑暇成為共識。忙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常態。越是年輕人,好像越忙:總有加不完的班、做不完的工作、完不成的業績。初入職場者如是,研究生群體亦然。
學生覺得很忙,老師自認也沒閑著。學生私下非議導師布置的科研任務繁重,老師則公開抱怨學生不求上進、不思進取、工作拖拉影響了項目進度。學生暗自怪罪導師不體恤下情,只知極盡壓迫之能事,把學生當做“包身工”;而導師則指責學生表面忙碌暗地卻偷得浮生半日閑,做事未曾盡心盡力。那么,研究生群體究竟有多忙?如果忙是研究生生活的主弦律,為什么導師還在不停埋怨?是導師缺少仁慈之心?還是另有他因?
忙,等同于每天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辦公場所,少有空閑時間由自己支配。將研究生每天忙的時間加以區分,會有幾種不同類型:
一是瞎忙。瞎忙是指工作績效與工作投入的比值很低,此類學生勤奮刻苦,接受任務時怨言極少,但要么限于能力不足,要么囿于方法不對,其產出投入比較低。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低年級學生身上。解決之道在于:導師在新生入學后,須集中講授學術研究方法、學術規范、科研道德等從事科學研究必備的基本知識。例如,指導學生如何從一篇有價值的文獻中提煉出好觀點;告知學生學術交流對科研共同體的重要性;定期召開學術討論會等等。導師在這方面無所作為,學生瞎忙的時間自然增多。導師想偷懶,學生沒長進,最后吃虧的還是導師自己。
二是裝忙。學生裝忙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力求在導師處掙個好形象,但又不愿意多干活;二是導師在任務安排上秉承“能者多勞”理念,學生承受不了持續的工作壓力自然會放慢成果的產出速度;三是學生能力不足無法在規定時間提交研究成果,裝忙成為學生管用的擋箭牌,以此證明非自身能力不夠而是導師任務安排不妥導致績效低下,很多工作拖拉的學生存在此類心態;四是學生需要處理的自家事務太多,又不敢輕易拒絕導師,只好先下手為強顯得忙忙碌碌,以逼迫導師打消安排工作的念頭。學生裝忙,事出無奈。導師若發現學生有此傾向,更當反求諸己,省察教育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多關注學生需要哪些幫助和扶持,否則學生被迫去琢磨怎么糊弄導師。
三是窮忙。窮忙和瞎忙,字面意思相近,但本質不同。瞎忙是指投入大量工作時間產生不了多少成果,而窮忙是指學生無事可做,無人指導,找不到正確的學習目標卻又不甘于沉淪,于是自行安排學習任務開展自我教育。此類學生大多求上進,但遭遇“放羊式”培養,無奈之下不得已采用此法。多參與社會實踐也許是一個替代的好方案,多聽名家大師的講座、多學國外名校的開放課程,也是自我救贖的好方法。
四是真忙。真忙的學生,工作效率高,工作目標明確,往往是導師的得力干將。真忙的學生最累,導師的信任和重托,其實是極大的壓力。有一件工作完成得不好,就可能背上“辜負了導師的期望”的黑鍋;每一件工作都完成得很好,自己又不是三頭六臂,顯然不太現實。導師對學生的使用,往往存在“路徑依賴”。一旦覺得某個學生可堪重用,就容易出現“過度使用”的危險。很多學生的抱怨,源自于此。如何更好地發揮學術團隊的作用,減輕個別核心成員的工作壓力,導師應當在這方面多思考。
五是閑忙。閑忙之人,日子悠閑卻事務繁忙,只是其事務大多與科研工作和學習無關。此類學生的導師大多不注重科學研究之實而重碩士生導師之名,故對學生不聞不問。學生成天泡在辦公室玩游戲、聊QQ、看大片、發微博,畢業論文大多東拼西湊而成,看似輕松無比,悠閑自在,其實心累。
可見,研究生的忙,需要進行聚類分析,看看忙是以何種形式體現出來。用一個統一指標加以衡量,即:研究生從事科研的當量時間。像上述各種不同類型的忙,折算成科研當量時間,其折算系數大小各異。為師者,應當在折算系數大的領域,多引導學生;而學生也應當對自己負責,盡量增加真正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而不是一混了之,這樣三年的學習時間才不會虛擲。
當然,當量時間的計算,只是評價研究生獲得科研鍛煉的一個側面,更重要的是,在當量時間內,研究生的工作必須與學術創新相聯系,而不是僅僅從事簡單重復勞動。對此類事件,不管研究生花費了多少時間,因其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貢獻不大,所以難以激發研究生的成就感。如果導師只知安排學生反復完成此類工作,哪怕學生再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戕害。反之,如果學生只心甘情愿做此類不太動腦筋的工作,恐怕也很難說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