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多是孤獨的,我也是孤獨的——題記
一. 正確的判斷是從哪里來的?
每時每刻,我們都在做著各種判斷。例如,我們判斷聽到的消息是真是假,看到的文章是好是壞,遇到的事情是重要還是次要。既然如此,我們就有必要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說,人的正確的判斷是從哪里來的?
我想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某制藥公司開發出了兩種新藥,新藥A為口服藥物,可以促進凝血從而治療血友病。新藥B也為口服藥物,可以降低血糖從而治療糖尿病。到底哪一種藥物更有價值?哪一種需要優先推廣?如果我們不知道血友病和糖尿病的基本情況,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可是,如果我們知道了“血
友病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替代療法,就是從血漿里面提取出或者人工合成凝血因子然后注射入患者體內。由于血漿來源不足之前曾出現過藥慌,大批血友病患者需
要等待凝血因子來救命,目前并無有效的口服藥物治療。而糖尿病的主要療法是飲食、運動控制,目前已有多種口服降糖藥且效果不錯,如果口服降糖藥不能有效控
制血糖再選用胰島素注射。”,我們就能做出“新藥A是一個突破,有更大的市場應用價值”這個判斷。
可見,正確判斷的第一個基礎就是相關的基礎知識和事實。這些既包括書本上的知識,也包括觀察到的事實,但必須是真實可信的。
不久前,轉基因水稻在國內引起民眾的廣泛爭論。反對者最常用的一個論據就是“轉基因大米連蟲子都不吃,人當然更不能吃”。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嗎?對此,我在《悲觀者看見問題,樂觀者看見機遇——我對轉基因農業的看法》一文中做了如下分析:
反對轉基因水稻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蟲子都不吃的大米,人能夠吃嗎?這樣的說法其實并不嚴謹。到底是“所有的蟲子都不吃”,還是“部分蟲子不吃”?答案顯然是后者。Bt蛋白可以殺滅部分蟲子,但是顯然不能殺滅全部害蟲,否則,也就不會有人說“轉基因作物不抗蟲”了。如果不信,就去買一點轉基因大米,做成米飯,放到蟑螂出沒的地方,看看蟑螂吃不吃。所以,這個問題準確的表達應該是:部分蟲子不吃的大米,人能夠吃嗎?
我
先不說轉基因大米,先談談“部分蟲子不吃的東西,人能夠吃嗎?”。咖啡因其實是一種植物殺蟲劑,對部分蟲子具有殺滅作用,所以咖啡是“部分蟲子不吃的東
西”,但是,人是可以飲用的。蠶一般只吃桑
葉,不吃白菜,所以,白菜也是部分蟲子不吃的東西,人也是可以吃的。長在辣椒里面的蟲子,一般不會吃桃子,所以,桃子也是部分蟲子不吃的東西,人還是可以
吃的。更進一步說,蠶也不吃普通的大米,所以,普通的大米也是部分蟲子不吃的東西,人,當然是可以吃的。
即使是所有蟲子都不吃的東西,如果老鼠、猴子或者其它親緣關系比人更近的物種能夠吃,那么,即使是所有蟲子都不能吃,也并不說明人就不能吃。
所以,結論很明顯:(部分)蟲子都不吃的大米,不一定人就不能吃。利用這個觀點來反對轉基因水稻理由不夠充分。
基于以上分析,“蟲子都不吃,人當然不能吃”就是一個錯誤的判斷。之所以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是因為邏輯推理不嚴謹。(請注意:我這里僅僅分析了這個推理,并沒有做出“轉基因大米是安全的”這個結論)
可見,做出正確的判斷的第二個基礎就是正確的邏輯推理。
每一次判斷,我們都需要不同的基礎知識,但所用的邏輯推理方法卻只有有限的一些,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所以,掌握正確的邏輯推理,相對于去掌握所有的基礎知識來說,對于提高自己的判斷力的“投入產出比”更高。
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有一天,拿破侖和一個侍衛策馬揚鞭,馳騁過一片大森林。“救人!救人!有人掉進水里啦!”遠處傳來一陣陣緊急的呼救聲。“啪!啪!啪!”拿破侖用鞭猛抽三下馬,坐騎便風馳電掣般地向呼救的地方奔馳而去。
當趕到湖邊時,拿破侖看到一個士兵正在水里手忙腳亂地掙扎,同時尖叫著向湖中心漂沉,岸上的幾個士兵則驚慌失措地大聲呼喊。
拿破侖高聲發話:“他會游泳嗎?”
“他只能比劃幾下,現在已不行了。請問陛下,我們現在應該怎么辦呢?”一個士兵惴惴不安地答話。
“別慌!”拿破侖馬上從侍衛手里拿過一只步槍,并向落水士兵大聲吆喝:“你還往湖中心游嗎?還不快向岸邊游來!”話音剛落,他平端槍身,朝那人的前方連開兩槍。
落水者剛聽到拿破侖的命令,“叭!叭!”兩聲槍響后,只見身前高高地濺起兩朵水花。他在驚恐中急忙調轉方向,“撲通撲通”地朝拿破侖所站的湖邊游來。一會兒,這士兵便游到了岸邊。
落水的士兵得救了,他渾身濕漉漉的,像一只“落湯雞”。他轉過身子,發現持槍站在那幾個士兵旁邊的竟是拿破侖,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拜謝:“陛下,我不小心掉進湖里,幸虧您救了我。只是卑下不懂,我快要淹死了,您為什么還要槍斃我?”
拿破侖哈哈大笑:“傻瓜,不嚇你一下,你還有勇氣游上岸嗎?那樣你才會真的淹死呢!”
士兵們拍拍腦袋,恍然大悟,朝拿破侖投去敬佩的目光。原來,拿破侖是用死來逼出士兵的求生意識,進而游回岸邊,達到了救人的目的。(
正是因為拿破侖用槍來威脅,落水的士兵的潛能才被激發出來,奮力游上岸。如果拿破侖不在場,這個士兵就被淹死了。
一個沒有掌握正確的邏輯推理能力的人,在世界上就像是一個落水的士兵。但是,他雖然落水,卻不自知;或者雖然自知,但卻無法獨自游上岸。難道一定要有一個人拿著槍指著你,威脅你去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才行嗎?
二. 獨立思考
我想重點指出的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如果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自己獨立思考的結論就很可能是錯誤的。所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獨立思考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幾位老師的博文里面提到過獨立思考能力,但好像沒有作為重點)
獨立思考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不經過獨立思考直接接受別人的觀點也不一定是錯誤的。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做了兩個鋪墊。第一個是題記:天才多是孤獨的,我也是孤獨的。我很想知道看完這個題記之后,有多少人認為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我是天才”?但是,這句話能夠得出“我是天才”或者“我是天才的可能性很大”這個結論嗎?不能。天才多是孤獨的,并不意味著孤獨的一定是天才,因為普通人也可以是孤獨的,傻子可能也多半是孤獨的。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邏輯錯誤。日常生活中類似的錯誤還有“貴人多忘事”。當某人告訴你他忘記了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說“貴人多忘事嘛!”言下之意,因為貴人多忘事,他也忘事了,所以他是貴人。其實,老年癡呆也多忘事,為什么他就只是貴人而不是老年癡呆呢?
第二個鋪墊
是“拿破侖救落水士兵”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結論“因為拿破侖的開槍威脅,士兵才自己游上岸來,如果沒有拿破侖,士兵就會淹死”是可靠的嗎?我估計大部分人
都不會去懷疑其可靠性。可是,這個結論不過是一個想當然的結論。如果我們重復這個事件二十次,找出二十個不會游泳的人,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落水(最好是在原
地方),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十人。然后,對其中的十個人開槍威脅,另外十個人不開槍威脅,如果最后開槍威脅的人游上岸來的比例遠高于不開槍威脅的十個人,
然后我們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僅僅一次的故事,缺乏對照,沒有重復,甚至有可能是杜撰的,我們無法得出“因為拿破侖的開槍威脅,士兵才自己游上岸來”的結論。因為很有可能拿破侖不開槍士兵也能游上岸來,很有可能拿破侖開槍后,士兵更為慌張,反而使得他游上岸更困難,或者說,其實他本來就會游泳,旁觀的士兵不知道而已。總之,一切皆有可能。
你不需要告訴我在看到我的分析之前你是怎樣想的,你是否看出了破綻。但是通過這兩個事例,你自己可以清楚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否需要提高。(當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以游客的身份悄悄地告訴我你犯了幾次錯誤。)
看過題記,認為我在說“我是天才”的,犯了一次錯誤。
看了拿破侖救士兵的小故事,沒有質疑故事的可靠性的,也犯了一次錯誤。
如果你犯了兩次錯誤,說明你獨立思考的能力一般,亟需提高。
如果你只犯了一次錯誤,說明你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錯,但仍然需要提高。
如果你一次錯誤也沒有犯,說明你獨立思考的能力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人,但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人的智商天生沒有多大差別,決定成功最重要的還是情商。這句話是對的嗎?我們不妨獨立思考一下。
我們每做出
一次判斷都需要經過很多步的思考,假設為十步的思考。有兩個人,甲非常聰明,乙不是那么聰明,但是他們的聰明程度相差不大,只有百分之十。具體來說,每一
步思考,甲正確的概率是百分之百,而乙正確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由于一個判斷需要經歷十步的思考,所以,最終甲做出正確判斷的概率是百分之百,而乙做出正
確判斷的概率是0.9的十字方,等于34.8%。現在,差別從之前的百分之十,變成幾乎差了三倍了,對不對?
人的智商上天生差別確實不大,可是,由于思考需要經過很多步驟,最終,這個差別被放大了幾十倍。現在,我們還認為智商對成功不重要嗎?
其實,用“智商”這個表達方式并不很好,更好的說法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經過練習是可以提高的。只要你提高10%,最終你的判斷力就可以增長一倍,兩倍甚至三倍。這樣的時間投資,是不是非常合算呢?
思維能力其實就等于獨立思考能力。對于獨立思考,前提條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不知道您是否覺得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但至少對我來說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