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現有一治療脫發的中藥方,說來有點神奇。我堂叔家有一十幾歲小孩,突然頭發掉光,俗稱“鬼剃頭”,家人四處尋醫問藥,沒有效果。家父回老家探親,了解此事,想起他自己一表兄也是小時侯得此病,后來被一老中醫看好,于是向我那表伯聯系,表伯告知那老中醫早已故去,不過自己當時留心把藥方一直保存在身邊,于是把藥方抄來,按方配藥,小孩的頭發馬上就長出來了。
不知道此藥是否有市場價值,本人想到很多癌癥患者放療后也是頭發掉了,是否也可以用此藥試試,這也需要點經費。
精彩評論:
1.
民間俗稱鬼剃頭的突發性原因不明的大面積脫發,往往過一陣自己也就長起來了,就算不用任何藥物也會慢慢的長出頭發。因此個別病例并不具有代表性,并不能因為某一個“小孩的頭發馬上就長出來了”而判斷該藥有效,證據是不充分的。
2.
中藥傳統方和民間方中,已經有很多治療脫發的驗方了。很多醫院,尤其是中醫院都有自己研制的治脫發醫院制劑,一般為酊劑,成熟而且便宜。事實上,熟悉中醫中藥的人都曉得哪些藥味對脫發有效,例如生姜,例如羌活······,從藥理機理上看主要是刺激毛囊局部血流量增加,以促進毛囊生長。
3.
當前已經有了不少成功開發成產品的中藥方子,最著名的例如章光101,堪稱典范。很多后來的產品其實都是他的跟風之作,包括最近光頭李進猛打廣告的你的頭發還好嗎的“首邦”,都是在向章光101學習,甚至有些產品連包裝都在刻意的模仿章光。我想說的意思是,這個市場已經很激烈了,你的產品憑什么勝出?
4.
得搞清楚產品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章光101本身僅僅是“化妝品”,并不是“藥品”,它獲得的是化妝品的批號即:衛妝準字01-XK-0101號。也就是說它規避了做藥的政策風險和巨大的前期注冊投入,而且謀得了相對寬松友好的監管環境。當前這樣的產品按藥品注冊的話,則注冊階段的投入至少200萬,周期則長達4年以上(作為藥品如何開發,見我的帖子簡單說一下中藥新藥的開發思路);而當化妝品注冊就簡單了,地方衛生部門批準,小十幾萬幾個月搞定。
然而,這樣的路子還能走多久,實在難說。消毒劑已經被衛生部從嚴了,不但不允許宣傳療效,而且生產間的要求也要提高到10萬級,下一個整肅的,會不會是化妝品?
國外領先中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國外的現狀來預見中國的未來,在美國,章光101這樣的東西,是必須同時按照OTC注冊的,這是否是中國當藥在賣的化妝品之未來?更多關于這類“化妝品”的討論,見我的帖子關于“藥妝”品的問題
5.
要了解競爭產品和市場。例如看著章光一瓶零售價賣百多塊錢,的確很羨慕。但是,你的這個產品怎么和他競爭呢?需要多少資金呢?即便你以化妝品的名義注冊了,但真正的投資才剛開始。
化妝品靠什么謀得市場?不要跟我說是效果,這不是藥,化妝品首先要靠宣傳。想要把產品做起來,第一年在一個地區(暫定省級)的投入一般不得低于100萬,這樣的產品現在從頭開始做,不上狂轟濫炸的廣告是絕對不行的,基本上可以肯定第一年收不回本錢。手頭有多少資金供你的產品長期持續投入——這是關鍵問題。
也不要看著其他產品零售價貴就覺得好,你還要有精細的價格策略,定價是個學問,低了你賺不到錢,產品沒人代,代了也走不遠;定價高了則又超過消費者的心理底限,沒人買。同時,給代理商的出貨價(利潤空間)和代理政策(合作方式)也是需要認真研究的。
你的銷售模式是怎樣的?打算進醫院?如果是化妝品的話就別想了;打算進藥店?最近全國的藥店都在嚴打,想擠進去很不容易啊;進商超?入門費你要給得起,而且價格高到一定程度進超市就明顯不適合了;專賣店?這個主意不錯,跟章光學的,可以租店面找一哨小姑娘免費上藥加按摩,把本來可以用仨月的產品滿腦袋涂半個月用完,還可以通過face
to
face的不斷告誡讓消費者堅信必須抹這么多,就算長出來毛了也還要堅持一個療程,這樣下貨快——建議先冒充消費者在章光專賣店實訪一下,感受感受需要多少前期投入才夠鋪專賣店。
6.
人群要選擇恰當。癌癥患者放化療后掉頭發,那是放化療的副作用,彼時命都快沒了誰還在乎頭發?相對于放化療嚴重的身體不適而言,脫發都不算啥了,這個時候不會有誰還能有愛美之心照顧頭發,形不成購買力;而放化療結束,病人倘若熬過來了進入康復期,頭發自己就會長出來,也不需要用專門的生發劑。而且,要關注病患人的實際情況,康復階段病人還要大量服藥,醫生不會建議患者額外的用些不相關的藥,那容易引起藥物相互作用而影響預后治療,患者也會擔心濫用藥會和康復階段的用藥沖突,導致不良后果,因此,我不認為癌癥患者能形成生發劑的購買力。
7.
要有整體的規劃。有鑒于上面的消費群體選擇不當,而市場上同類產品又眾多,則需要仔細定位你的賣點和人群。賣點怎樣都行,但一定不能是“廉價”,如果廉價,則首先代理商手里沒利潤,根本沒人給你賣。——必須篩選或者說編造出與眾不同的賣點,否則產品必死無疑。
有了賣點僅僅是第一步,還要配套的出廣告片,配套的出軟文傳單海報,甚至電臺專題節目文案,會議營銷文案;要策劃推廣方式,營銷計劃,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產品并不是你生產出來代理商就會自動來嘩嘩的進貨,然后消費者就嘩嘩的買回家。
8.
廣告和定價,廣告是非常必要的。要造勢。郭德剛出事之后名人謹慎了,老百姓對名人也謹慎了。而甚至光頭李進都跑出來推銷生發劑了,——可見廣告策劃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到何等地步了,你想想要從中勝出的話,得把產品吹邪乎到啥程度才行啊!
對于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的產品,平平淡淡給個承諾的廣告是完全不行的,你必須吹得比其他廠家更狠,專家用詞更猛,演員哭得更慘,廣告時段更黃金,頻次更密集,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這樣成本就會進一步攀升,零售價也勢必高起不下,但無論如何,零售都不能高過當前的老大——章光的150元,如果你定價
250,那就真250了。而另一方面,首邦的90元則又可能是一個底限價,低于它代理商會不滿意。
9.
尋求認證。如果舍得燒錢熬時間注冊為藥還好說,有國藥準字的金子招牌,代理商也會比較甩你;但如果僅僅是個化妝品,首先這個說服力度就不夠。那么,你還要尋求其他方面的支持,例如中華XXX協會的驗證啊,XXX軍醫大的臨床結果啊,反正就是要找出“官方”或“準官方”為自己說話,這樣,廣告片里也好有貨色吆喝,不能光是我真好啊就是好,怎么個好法,要給出證據,photoshop兩張用前光禿禿用后毛茸茸的手法已經老套泛濫了,不靈。你要拿證書、拿專家吹捧,拿這協會那協會保駕,拿這基金那獎狀忽悠。
10.
中國的專利雖然都是垃圾,但是依舊有必要申請;商標和名稱是個學問,名字上不上口直接影響銷售,商標申請耗費時間需早早著手。
成就一個產品,非易事,否則,人人都能賺大錢了。
更多評論:
準確到位,從零的建議不可不聽。民間驗方可行性太差,可偏偏很多外行都要開發新藥,多年來這樣的情況一直在騷擾著我們這些注冊人員,讓人哭笑不得。咱老淝決定也改改套路,如是我說,開始講民間驗方的故事。
民間驗方的大潮應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藥品作為一個朝陽行業,巨大的利潤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一些不知道從哪個古董或者老祖宗的紙堆中發掘了不少中藥驗方。一時間,獻方的、倒賣方的、拉皮條的風起云涌。作為企業研發部門的我們成了熱餑餑,電話此起彼伏,形式五花八門,各色人群粉墨登場,神色神秘,云山霧罩,吐沫星子滿天飛,療效如何如何神奇,喊價也是高聳入云。電話聲成了最讓人心煩的噪音。
雪上加霜的是,外行不清楚新藥之難倒還罷了,連一些醫藥企業的領導和員工也紛紛吶喊助威,大大加重了研制部門的負擔。尤其是有些負責人的態度更讓人難以忍受,明明已經匯報了多次,還是會不斷的將一些某某神奇藥方象希世珍寶一樣,用文件的形式傳達下來。草草打發是不可能了,只好將該懷有滿腔愛國熱情的獻方人找來,推三阻四下(為處方保密),將基本藥物情況了解個大概。將其不可行耐心的誠懇的告知來著。
嘴皮子已經磨破,心已憔悴,宛然已經謝絕,臉皮已經撕破。(倒找錢也不要這些項目等的狠話)可總有部分滿懷熱愛傳統中醫藥的愛國人士,雖隕身不顧,不怕流血犧牲,前仆后繼,紛紛加入到這股大潮之中。
經過了長期的奮戰,偶有幸存者,成功者寥寥,愛國人士紛紛倒下,這股大潮才漸漸平息了下來。微有浪花,仍然星星點點。也許他們都報有一個信念,毛主席說的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寫這些只是想明確表達一下,民間驗方的不可行,這點已經為廣大的醫藥工作者共識。前面的有些玩笑了,但都是事實。希望不要介意。
如果還覺得從零的觀點描述的不夠清楚。這里補充幾點。
首先開發成新藥是需要很漫長的過程和資金的。就你這個品種而言,總花費資金保守估計要200萬以上,時間至少五年。民間驗方基礎試驗工作一點都沒有開展,很多技術問題都可能造成巨大風險,試想一下那個企業能為了一個不可預知的品種投入這么大的資金和風險。
很多民間驗方的療效問題不經過放大臨床是很難被確認的。工藝和處方容易出現問題,比如很多處方中都含有毒性藥材,比如生川烏,生草烏等。這樣的處方根本不可能被批準。在處方和工藝研究中,可以選擇將毒性藥材替換掉,那么原處方還有任何意義嗎,修改后的處方就一定合理嗎。
再有就是提取工藝的問題,按照審評的要求和方向,很多民間處方的工藝不合理,比如有的就要修改為乙醇提取,這樣的修改對能保證療效嗎。
很多的中藥處方原來都認為是不錯的,在臨床驗證中才發現療效居然不堪一擊。還有些開發成新藥后,效果出奇的差,市場推廣也是舉步為艱。
這些很多企業和研究所都是清楚的,所以我奉勸樓主不要幻想開發什么新藥了。這條路遠比你想像的復雜、艱難的多,如果你還認為自己的處方能為你帶來豐厚的收入的話,那你就盡管去各研究所和企業去了解一下情況,就知道我們所言不虛了。
我們不是用有色眼鏡看民間處方,而是活生生的事實一次次的告訴我們,相信科學,相信數據才是醫藥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