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發展與棒殺!!!(綜合交流)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23 17:12:31/ 個人分類:中藥:發展與棒殺
公司的研發浮腫(醫院、藥廠、營銷都干過)——一個中藥科班出生、高級職稱、手握兩個中藥發明專利證書的前輩。為了養生,竟然天天準時準點的服用花樣繁多的維生素類藥物。很好奇地問起為何不服用他發明的那個銷售量極大著名的什么**丸,答曰:根本不相信中藥那個東西。
科學宣言:前些年,DNA雙螺旋得到證實后,舉世歡慶,一位大家撰文闡述行將就木的十大行業。其中豁然有一條,依據傳統理論存在的行業。
醫藥的起源與現狀:任何一個有點歷史的民族或地區,在其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都要面對疾病的困擾,自然而然地要嘗試使用大自然賜予的動植物、礦物質抵御疾病,從而或多或少的孕育了本民族的醫藥理論(古埃及的醫藥學見諸文字早于中醫藥上千年,而且門類要多得多),并隨著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而不斷地更新和發展,隨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漸漸的融入精密、繁復、門類齊全的現代醫藥學。看看現代醫藥,建立在解剖學、分子、原子微觀世界之上的現代醫藥,已經實現生命克隆的現代醫藥。
中醫藥:中藥,即依據中醫理論使用的藥物。 而中醫闡述的理論,諸如陰陽五行、奇經八脈等幾乎涵蓋了宇宙萬物的本質,遠遠不是我輩能夠理解和發展的。縱觀數千年歷史,中醫理論早已定型,后人所能做得的似乎只是對古籍的詮釋,而未有點滴提高。看看我們的中藥新藥可行性報告中理論依據部分,幾乎都有一段據某古籍記載某某組分具有某某功效的文字。再看看我們關于中藥發展的爭論,有效成分的確定、中藥圖譜、gap、新劑型的引進,有多少能符合中醫理論的要求?中藥是什么,就是中醫親自把脈、望聞問切后,根據患者的體質,疾病的表征和機理,天時之寒熱等等,擬定的專有的處方(相同疾病的病人都不一樣的處方)。脫離了中醫理論,中藥還有存在的意義?
看看世界,即使早于我們的古埃及醫藥業也早早找到了他的合適的位置,那就是純粹的養生和娛樂。反觀中醫藥,近一千年有什么新東西?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我們的中藥在政府的弘揚國粹精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多少中醫藥研究所?幾乎每個縣都有中醫院!全國有多少家中藥廠?,每年有多少中藥新藥獲得批文和保護!有多少有點療效的中藥非法地加入了化藥成分?這些,造成了多么大的資源分流?造成了多么大的混亂?有多少中醫大夫和中藥師真正信服中藥?
中醫理論高屋建瓴,幾千年前就達到了后世無法企及的高度!這種理論是中醫賴以生存的基礎!!從我們的方法和態度看,很可能再過幾百年也無法豐富或推翻!那么忘談中藥的發展豈不是一句空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棍子打死!(wzhzhb,)
大家都在為中醫藥的振興出謀劃策。錯也!中醫藥根本就是時代的產物,是古代為了對付疾病應運而生的迷信和經驗的大雜燴,所有中國人以及世界上的有識之士都承認他在當時的條件下起到了怎么說都不過分的作用!問題是,他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必將退出舞臺。硬要用各種理論或方法使其茍延殘喘既浪費資源又極不人道,還不如主動地將其置于豐碑的地位供世人緬懷來的實在?引用一句moliliao 藥友的話:“植物藥有效≠中藥有效,中藥有效≠中醫理論高明,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包含天地≠理論正確。”
想到一個問題,我黨執政后對中醫藥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才使得中醫藥能有今天的局面,現如今又有很多發展綱要出臺,但中醫藥發展既得不到從事現代醫藥人員的認可,也使投身于中醫藥的學子們彷徨無奈!究其根源,在于相關人員構建中醫藥理論的理論基礎的匱乏,這些人打小所受到的教育根本都是反動的(相對于中醫藥理論),完全出自世家且未受現代科學理論毒害的鳳毛麟角,妄想這些思想混亂的人帶動中醫藥突破迷局豈非癡人說夢。因此建議有關部門為更好的弘揚中醫藥,參照外語學習,比照我們的體育事業的做法,從小抓起,全封閉,全方位的培養中醫藥人才!(wzhzhb,)
中醫和中藥本身就是兩回事。
中醫所謂天人合一,所謂名醫都是針對陰陽、寒暑、表里······等等,針對具體的病人開出具體的處方,同樣的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現不同,開出來的藥方也各異,講究因人而異、因外界環境而異。可見,中醫的治病理論和工業化大生產是抵觸的。
如果按照中醫理論來,則一個確定的處方,其主治病癥是非常有限的,而不是通治的,古時的中醫,都是親自來把了脈,望聞問一番后,再根據患者的體質,疾病的表征和機理,天時之寒熱等等,才擬定自己的處方,決不是對相同疾病的病人都一樣的處方、處方量和劑量。可以說,現代中藥工業化生產,與中醫的治病方法是相違背的。負責任的中醫,一定是要親自看了病人,詳細了解病情病因后才下藥,而不是直接給一個成藥了事。
現在能夠大量生產的,只不過是中醫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比較普遍有效的驗方,但是以為這就是中醫的成就和精髓,則是不正確的。
中醫的精髓,與古代中國的哲學觀是一致的,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就講求人和自然的整體性,用藥的理論也在于借助藥性調節人的自然平衡。所以自古有良醫和庸醫之分,未嘗有良藥和庸藥之分。
現在真正的所謂習中醫者,已經越來越少,學中醫之始,先是學習哲學,可以說,沒有深厚中國哲學底蘊的人,是不可能學好中醫的。而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就是隱喻性的而非明喻性的,是直覺性的而非嚴密論證性的,可以說,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邏輯論證方法的產生和發展,必然使中國哲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被淘汰,而植根其中的中醫理論,也必須要換血。
說到底,所謂的中藥現代化,大家現在都不過是拿著老祖宗的遺產來吃家底而已,還有多少人在積極地發展中醫理論的?尤其在急功近利的制藥業,有誰關心中醫?很多人,不單單是在吃祖宗飯,而簡直是在當敗家子,比如生產時隨便克扣貴重藥材的投放,種植時使用農藥,炮制時偷工減料,現在尤其是新藥廠,有幾個經驗老到的藥工師傅?采購的有幾個生藥專家?——這樣搞,就算是按驗方也難以生產出良藥,因為藥材農藥超標,吃了反而中毒;因為偷工減料,藥性根本不夠;因為基礎知識匱乏,炮制不合要求;因為采購人員沒有鑒別力,藥材質量難以保證······。大家只想著賣錢,省錢,哪管藥品的質量。
再說中藥改劑型,不是不可以,但是隨便改劑型而不做臨床就不對了,沒有臨床驗證,憑什么說這個劑型改得好?
中藥不必一棍子打死,只是要求統統臨床驗證就行了,而且要由國家指定機構(而不是隨便自己聯系的)去做臨床驗證,驗證過程由國家總控,藥廠不能獲知是誰在哪兒具體做臨床試驗。當然這會讓很多中藥死翹翹,不過這些都是本來就該死的。——以嚴格的臨床試驗來檢驗中藥,這是最公平的,也省得研究員和理論家們喋喋不休,只要能治好病的藥,就是好藥,治不好病,任你吹得天花亂墜又有何用?
而新藥為避免申報后臨床失敗而損失慘重,可以先申請醫院制劑(省局批即可),在小范圍內做基本的臨床研究,然后在自我感覺把握了以后,再去國家局申請注冊和生產。為防止有人鉆空子,變相的流通醫院制劑,需要嚴格管制,監管醫院制劑的產量和使用范圍。(moliliao,
固步自封是中國人的特點啊。我這兩天正好在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馮說中國哲學,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是一種無意于變化,也無從想象變化的哲學觀念,中國古時候有許多優秀的發明,然而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千方百計的限制和阻撓。
其實中國的哲學思想已經深深滲入了民族性中,這也是有中國的地理國情決定的,馮友蘭先生的大意是說:中國是個大陸性國家,與希臘等海洋國家不同,其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是農業而不是商業,而農民的財產復雜不易搬動,所以不會離開土地,農民天性樸實天真,和平時期農民就是封建主的生產工具,而戰時農民為了保衛土地上的財產也會自愿作為封建主的戰爭工具;但是商人則不然,商人的財產易于搬動,商人天性狡猾現實,和平時期唯利是圖,戰時就卷了細軟投奔別國。
因此封建主們認為農民才是國之根本,商人為末節。也因而鼓勵和教育農民世世代代留在固定的土地上,那么世世代代居住到一起,其社會結構和倫理則必然選擇了家族集權制度,也必然的發展為祖先崇拜。再加上小農經濟對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沒有迫切需求,反而是因循守舊更符合統治的需要(無論是國還是家),從而影響了中國人的哲學觀,認為舊的、祖先的東西,都是好的,新的、創造性的東西,則會被認為是幼稚的,怪異的,離經叛道的。
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相信中醫中藥,相信古方驗方,才會有“祖傳秘方治療艾滋病”的江湖郎中。這兩天上下班路上看《中國哲學簡史》,所以難免總往這方面想,不過這本書不錯,建議大家看看。(moliliao,)
按照樓主的說法,漢字也該取消了。中藥的深邃知處是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所謂“研發者”和那些所謂“研發中藥就是把中國人的胃當成垃圾桶(口服),把 中國人的血管當成下水道(注射)!
冷靜下來想一想,哪種藥是經過了數千年的臨床實驗?哪種藥是完全通過人體試驗,而不是僅僅依賴所謂“現代科技”的篩選、體外活性試驗而積累出來的? 哪項科學研究總結了數以萬計的臨床配伍指南?
假如現代醫學可以堂堂正正地說 “我們已經把人體研究透了,發病機理都掌握了”,那對中藥發發牢騷也無話可說。但是至少40%以上的疾病,所謂“現代醫學”都沒有研究透,有什么資格對中 藥指指點點?
引進所謂的中藥注射劑、指紋圖譜,也許10年,20年后我們發現,這相當于用小學生的思維去解釋歌德巴赫猜想,從一開始,路就走錯了,而某些所謂的 專家,為了維護學術的權威,為了一頂“現代科技”的冠冕堂皇的帽子,拼命試圖所有的人都按錯誤的路線去走。
中藥和西藥不同,西藥是通過已知的特定成分來治療疾病,因此所有的研究只要圍繞這一特定成分及其降解、代謝產物來開展就夠了。中藥的治病機理則是依 靠對藥味的分類組合,對抗疾病、調理機體功能來治病,顯然不可能通過對某一種活某幾種成分的研究而開展。就象中餐傳到了西方,外國人買來冷凍的雞鴨魚肉, 加幾毫升油,幾克鹽,多高的溫度烹飪多長時間,卻總做不出餐桌上的美味。
20年前,外國人對針灸畏如蛇蝎,如今卻也接受了。希望20年后,全世界不會遺憾地發現,曾經有一類神奇的藥物——中藥,因為“現代科技”的介入, 慢慢地衰落了……
再次BS一下樓主說的“浮腫”,每天合理的膳食,何故要補充維生素?再次BS所謂“研發中藥就是把中國人的胃當成垃圾桶(口服),把中國人的血管當 成下水道(注射)!”的專家、尸位素餐,不懂裝懂,在會議上說這種不負責任的話,倘不臉紅,也算皮厚了。(天賞人間,)
我現在對于目前的中醫藥持懷疑態度。我實在想不明白如果我鬧肚子怎么在寸關尺那個小地方表現出來,是否會引起心臟射血功能的改變。中醫開方子大概會 有雞內金吧,源于雞的消化功能的強大?可是不能把雞內金煮熟了吃,必須烘培后研末服用,效果和活性炭類似了,吸附作用?(zcgkiller,)
否定中醫中藥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用“現代醫學”的理論無法解釋其治病機理。很好,既然“現代醫學”認為只有用自己的理論能解釋的,才是科學的,那為什么現在還要那么多不治之癥?
有底氣把所有的病都治了,把所有的中藥市場都占據了,就沒人再去吃中藥了。很多人自己不相信中醫中藥,可也沒必要打著“科學”的幌子去否定啊。自然界的不解之謎多了,無法解釋有可能是自己的水平還不夠,就應該潛心研究,而不是盲目否定。(天賞人間,)
中醫的理論精髓是陰陽虛實氣血津液,五行學說奇經八脈---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中藥就是在這個模糊概念的指導下使用了數千年,歷史證明中藥治療疾病是有效的,無可厚非的‘隨著現代科技手段不斷的進步,分子細胞學,解剖組織學等實驗技術的發展;現代醫藥理論也不斷的形成與完善,這是建立在現代科技上的理論醫學,一個很清晰的概念----現代醫學,所謂的西醫。為什么世界上有好多人相信西醫而否定中醫?因為他們出生在一個充滿現代科技的時代環境里,接受的是現代的科學教育,自然能夠理解西醫;而要他們用現代的科技理論去理解中醫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中醫本來就是個模糊的東西,理解透了就不是所謂的中醫了,于是,他們就會否定中醫。現在什么中藥現代化,GAP等,全是與中醫藥離經叛道的,這絕不是在繼承中醫藥,中藥是不能用現代醫藥理論或現代科學理論去理解的,中藥也是不可以與中醫分開的,只有用中醫的理論去理解中藥,那才是傳承老祖宗的思想精髓。要想理解中藥,首先必須把中醫的模糊的概念給解析清楚。(qclzjj,)
關于中醫中藥的個人淺見:丁香園里都是專業人士,但凡支持中藥的,估計都是正在研發中藥或者研究中醫的,那么其實大家可以就個人的知識和經驗方面談一下(不泄密的情況下),哪種中藥成方制劑,其療效是好于同品種的化藥呢? ——需要有切實可靠的論證。我想可能很難舉出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說周圍的某某人的病西醫治不好,而是中醫治好了,但是顯然這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中醫沒治好而西醫治好的人只怕更多),而故老相傳的醫案,其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中世紀的歐洲,其醫學觀念和中醫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治病時會用各種草藥、用“放血”療法、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入藥(比如暴死者頭上的苔蘚),也發展起來了相應的理論,比如“體液理論”(和中國的“氣”與經絡理論有相似之處),也相信缺什么補什么(比如給脾氣暴躁的人輸入溫順小牛的血以期改變其性格),認為洗澡有害身體健康(其理論類似于中國的“傷元氣”),也認為疾病是由于惡魔附體(類似于中醫的“外邪”入侵),同樣將疾病與天象術煉金術聯系起來(中國的天人合一并非獨家所有)……
可以說,中世紀的歐洲醫學,走過和我們相似的道路,但是為什么現在他們能夠建立起現代的醫學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反觀中醫理論,千百年來除了得到一些驗方之外,其理論與幾千年前有什么差異呢?難道中醫中藥歷經數千年只是得到了歷經數千年的人體試驗數據庫(而且還是一個需要重新驗證的數據庫)么?——現在的中藥新藥研發者自問,是否是將其僅僅作為一個前藥或候選藥初級數據庫來用?除此之外是否還去花時間甄別、理解和發展它的原理和理論?
中醫的理論其實是一種“不可知”的哲學理論,中國哲學,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其所謂的“天”、“自然”都是一種渾沌的神秘存在,人的最大成就,也不是去認知“自然”,而是與之“合一”,達到了神秘的統一即所謂“圣人”,而這樣的境界,是無法與外人道的,就是說除非你也到了那個境界,則“自然”對你來說是不可知的,別人也無法通過描述使你意會。——也就是說,中醫的理論體系是不可重復、不可驗證、不可觀察、不可邏輯論證的,與現代科學是相悖的。
人體的奧秘我們實在知之甚少,但是最基本的,我們的哲學觀、世界觀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的?世界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由上可知,現代科學不同于中醫的理論,其基本要點是可重復、可驗證、可以驗證或可以證偽、可以觀察、可以邏輯論證的。所以我們說現代醫學是“可知”的,而中醫理論是“不可知”的,于是我們要相信中醫,就必須先假設給你看病的中醫醫生是能夠理解“天人合一”的,是能夠與自然達到一種神秘的統一的人——我們可以問一下,全中國有幾個人敢站出來說,他是“懂”中醫的,是能夠理解“天人合一”并且能夠做到“天人合一”的?
基于中國哲學發展起來的中國藝術、語言、文字等等文化,都是以含義豐富、富有象征性和內在表達而著稱的。比如國畫,僅僅黑墨白紙,通過濃淡干濕,可以表達世間五色;而詩歌的最高境界,也不是表達文字中的信息而是詩外的內涵。品味中國藝術,其中的深邃醇美遠甚于西方藝術,正是因為其特有的隱喻性、豐富外延性和無所不在的哲學涵義,作為藝術來說,中國藝術比西方藝術更值得玩味和體會。
然而這樣的隱喻性、豐富外延性在醫學理論中卻是致命的。陰陽五行不但外行難以理解,就是專家也無定論,各有各的理,但是各自都提不出明晰的界定。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中西方哲學的一些差異:中西方哲學都探討“有限”和“無限”,“有”和“無”,然而中國哲學的“無限”是大于“有限”,“無”是大于“有” 的,而西方哲學恰恰相反。我們總是認為“大道自然”,“自然而然”后最終達到的境界是“無”和“無限”,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形而上其實就是玄學),而玄學類的醫學理論怎么可以推廣和進步呢?淺顯一點的說,玄之又玄的中醫怎么實現中藥的現代化工業生產呢?
那么我們當前要做的,就個人的見解,其實也還是老生常談:
第一步,應該是將已有的驗方收集整理出來,通過科學的臨床驗證加以篩選,但是國家必須嚴格臨床試驗,必要的話應該國家統一管制,保證臨床試驗的全程在嚴格的監控之下并且使申請企業無法在其中做手腳(隔離臨床基地和廠家的直接聯系),而且學美國一樣隨時能夠公布臨床試驗的進展。——當然值得擔心的是在中國什么經都可能念歪了,一不小心這又成了某些部門的斂財之道;
第二步,對已確認的驗方,積極鼓勵將其現代化改良。但是無論調節處方、改劑型還是改工藝都要做臨床試驗(至少是臨床100對);
第三步,對中醫理論下手,可能要摒棄大半,保留一小部分并按照可驗證、可重復、可論證的原則去發展。當然這是很難做到的,但也是最根本的。我們現在有意無意的還被很深的影響著,做一個不是非常恰當的類比:中醫和黃歷,中醫是先有豐富的觀察和實踐積累后,形成了一套“不可知”的醫學理論體系;黃歷是先有豐富的觀察和實踐積累后,形成了一套“不可知”的歷法理論體系,而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相信中醫,包括國家領導人和很多名人專家;也還是有很多人相信黃歷,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留意一下國家和各省市的重要會議,包括人大和黨代會,會發現開幕日期很“巧合”的基本上都是黃道吉日,更不要說我們小老百姓的婚喪嫁娶了——摒除舊思想,任重而道遠呢。
不管怎樣,我認為所謂的“中醫”不可能永遠的存在下去,最終將會被同化到現代醫學體系中,從而消亡。現在現實一點的說,我們制藥行業的人還是將傳統中藥當成候選藥數據庫比較現實,而且客觀的說,現在正在賣的中藥,幾乎完全是作為輔助治療用的,其銷售額遠比不上化藥,化藥的市場份額不斷加大,而這一趨勢,只怕不會改變。——順便說一下,我認為,中藥1類和一部分5類,還有中藥注射液,其研發思想已經和化藥沒什么差別了,其實已經不算中藥了。
中國近百年來備受欺凌,可以說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但根本上是現代科學和思想侵入中國傳統思想,這是不可阻擋的,就現進科學和思想的侵略和斗爭而言,民族情結無用,順之則昌,逆之者亡。這方面真是得跟人日本學學。(moliliao,)
個人怎么認識都無所謂,如果硬要給中醫藥給一棍子打死,呵呵我無話可說。我覺得,事實勝過所有的預言。我是這么認為的:
要一分為二的看中藥的問題。確實,生活中或者現實的社會中,古代出現了很多的巫術(有些人把他化分到中醫里)確實該批判;近代,批判中醫藥,給中醫 藥扣著大帽子,呵呵,沒辦法,道路是曲折的啊;當今,悶著良心生產中成藥,掛著中醫藥的牌子坑蒙拐騙,過大的宣傳,甚至增加了神秘色彩,動輒就是標本兼 治,根治***。所有這些是該批判,可是我想如果就因這些把中醫藥打死我想過于偏激。隨便舉個例子吧,六味地黃,全國800多家企業生產啊,難道中國人就 這么好欺騙!我覺得中國的老百姓很實際,別管你說的天花亂墜,被欺騙后爭議的反抗精神還是有的。或許你用過的所有的中藥均沒見到過效果,但這不能說明中醫 藥是無效的。看看西方化了*億美元研制的新藥不也是在逐漸淘汰么?不也使有效率就那么找么?
大家分析一下理論根源及發展的方向吧。現代醫學從組織到細胞,知道現在的分子生物學,甚至基因,可結果又怎么著,就說現在最熱的基因的研究吧,還不 是很多打牌的科學家出來批判,甚至搞得某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得出的結論,人類不可能攻克任何的疾病,美國的搞藥物研究的全是騙子,為了利潤。中醫藥,理論 基礎沒發生過改變吧,整體觀念,辯證論治,沒錯吧。九九歸一,頭疼醫腳確實醫好了很多的病人啊。
如果想否定什么,或者預言其必死的結果,我想大家還是該找點依據吧?或者說先問問自己對中醫藥了解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說自己對中醫基礎理論還是一知 半解,無謂的批判我想很難說服人的。真希望有人能從現代醫學的理論基礎與中醫藥理論基礎上能公正的理論理論,預言一下其發展的方向。
俺是門外漢,不過對中醫藥的發展還是非常的看好,個人相信中醫藥能夠走好。因為俺還是相信,再大的圓還是圍繞著圓心的,轉上萬圈還是要歸 到圓點。(新藥研發,)
"中世紀的歐洲,其醫學觀念和中醫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這么認為的話,只能說你對中醫中藥的理解太狹隘了。
所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鳳凰衛視的劉海若就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典型例子。至少中醫在內分泌、中藥在抗病毒領域的治愈率讓西醫西藥不可琢磨,然而其功效也絕對不是碰巧的。
盡管中醫盡管千年的積累,有了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但如果總用隨機、雙盲、對照的臨床試驗來考察,公平嗎?中醫最基本的理論就是“對癥”,即使是一般的感冒發燒體虛,也要根據不同病人的癥狀、病因對癥下藥,怎么可能給按照西醫的確診方法對不同的病人用同一種藥進行臨床考察?
說到學習日本人,無話可說,每個民族都有其有點。不過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沒有大化改新,日本根本就沒有明治維新的機會。科學是不斷地改進創新,不是毫無根據地否認。(天賞人間,)
對于天賞人間戰友的討論,我覺得有若干問題,是值得我們商榷的:“如果你這么認為的話,只能說你對中醫中藥的理解太狹隘了”。
上面我列舉了中醫與中世紀歐洲醫學有部分相似的地方,但是肯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中醫的理論體系遠比后者要完整和系統,而且,也取得了遠比歐洲醫學、阿拉伯醫學都要輝煌得多的成就。以下我試論一下雙方的基本情況:
先說中世紀的歐洲醫學,因為醫療由教會兼管(現在很多網絡小說、網絡游戲中以中世紀歐洲為背景的設定正是由牧師、僧侶作為醫務人員),而天主教的勢力覆蓋了1/3的歐洲,所以,中世紀歐洲的醫學更大程度的和宗教聯系在一起[1],醫學和宗教禮拜、儀式等相互關聯,當時比較有影響而成體系的診斷治療方法即“尿診術” 和“放血療法”,而眾所周知,當時的外科醫生往往是由理發師兼任的,其醫學理論荒謬的部分遠多于可取部分。而且由于教會反對解剖尸體,因此歐洲醫學在解剖學方面毫無建樹,直到后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維薩里等人致力于人體解剖,才算是有了提高(達·芬奇是畫家,其解剖研究重點更多的在運動系統)。
而由于歐洲當時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觀念的極度錯誤(禁止洗澡、平民區環境衛生惡劣),人口流動性又大(當初廣泛認為四處做生意猶太商人是傳播疾病的罪魁禍首),導致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的大爆發(相當于中國元、明朝),導致了大批人口包括教會牧師、修女的死亡,而教會神職人員的患病死亡使得教會的教義和上帝的存在與否受到了懷疑,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質疑教義,發展科學,為以后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
而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得結果之一,就是帶動發展起了現代醫學,可以說,文藝復興是西方古典醫學的轉折時期,從此近現代醫學走上了康莊大道[2],而 17世紀哲學方法論的重大突破和歐洲科學技術的空前繁榮,又將醫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至19世紀已基本形成了現代醫學的雛形。
中國醫學則是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一方面,自春秋以后,中國的哲學思想從“百家爭鳴”,發展為儒、道兩家為尊(佛教為外來的在此不算),作為醫學理論土壤的哲學理論體系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在這一點上,以宗教神學為指導的中世紀歐洲醫學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而當時(隋唐以降)中國乃世界上最為發達和進步的國家,其生產力在當時來說高度發達,在醫藥領域取得的成就也是遠遠高于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比如世界最早的醫學院——隋代的太醫署、世界最早的藥典——《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宋慈的《洗冤錄》(前一陣中央臺演的《大宋提刑官》說的就是他了)……實在難以盡數。
可以說,唐宋時期的中國,包括醫學在內的各個科學領域,幾乎都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我絕不是認為當時的歐洲醫學可以和中國的醫學相提并論,平起平坐,但是,確然必須要承認,中醫還是不可避免的有其缺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理論的隱喻性,難以實證性。部分的帶有迷信和主觀、臆造色彩,由于文化的影響,也往往可能有一些巫術的糟粕。而其唯心臆造的一些理念,和中世紀歐洲醫學的謬論非常相似。傳統中醫博大精深,但是并不是不需要進步,更不是一定就合情合理。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中國算命和風水的理論也是博大精深的,其系統性、內涵和外延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是未必正確。
“所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至少中醫在內分泌、中藥在抗病毒領域的治愈率讓西醫西藥不可琢磨,然而其功效也絕對不是碰巧的”。
存在是否合理就不討論了(假藥劣藥一直都存在),但確實的,我本人也親身見到過中藥(更準確的說是苗藥)的神奇,我哥一次口腔潰瘍,一條舌頭腫得三條大,在醫院打針吃藥輸液一周都不見好,后來找到一個苗族老太婆,到山上抓了幾把草(當時還未學藥,不知道是何草),泡米湯后漱口,第二天就消腫了,真乃神效也!——這樣的事情相信不少人也都遇到過,但是,這和中醫的高明未必有什么必然關系。為什么呢?就這個苗族老太婆而言,字都不會寫幾個,世世代代都是山區農民,更不要說懂得什么系統的醫學理論,其偏方卓然有效,只能說是長期生活實踐中得到的寶貴知識,所以,驗方有效→醫生高明→中醫理論高明,并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
事實上,換個角度,我們可不可以這么理解:并不一定是高明的理論產生了有效的處方;情況也許相反,很多時候也許是:先是長期實踐得到了驗方,然后再想方設法給這個驗方一個合理解釋,并且形成一個理論?我以前在山上采藥,帶路的農民不斷給我介紹什么草根女人產后燉了吃,第二天就可以下地干活,雞血藤泡酒每天一杯不犯骨病(他的知識也只能說到“骨病”這個層次,這“骨病”到底是風濕、類風濕、痛風還是其他就不是他可以解釋的了),什么草豬吃了可以預防豬瘟……非常明顯的,他的經驗是實踐得到的,而不是理論推導的。
醫學的發展與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大量的實踐經驗加以系統化和理論化,就成了醫學理論,而這個理論是否接近真實,還要實踐檢驗,這一點我們下面討論吧。
關于內分泌,我是門外漢,不過我熟識的內分泌大夫卻是將國外的《威廉姆斯內分泌學》、國內張建的《代謝綜合癥》、白耀的《甲狀腺病學——基礎與臨床》等書奉為圭杲,而沒有和我說過中醫治內分泌,這方面知識我有欠缺,希望了解的戰友介紹介紹,增長見識。
關于抗病毒,中藥做體外實驗有抗病毒活性的文獻報道數不勝數,但是,姑且不談體外體內的差別,這中藥本身,不過是種植物,可以作為天然藥物(natural medicine)而已,但要說這就是中醫的功勞,似乎也不適當。比如傳統中藥牛蒡子,其活性成分牛蒡苷及其苷元,目前就有很多報道在體外和動物實驗中有抗癌、抗多種病毒甚至HIV病毒的活性,遺憾的是大部分研究都是外國佬做的,中醫首先就沒有“病毒”這個概念,而藥典中牛蒡子的功能主治是“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看不出和抗癌抗病毒有什么必然關系,能證明其抗病毒的實驗,還是人家外國人做的,似乎算不到中醫的頭上。
而目前的抗病毒藥市場常用的20多個品種中,用藥金額居前5位的品種包括:拉米夫定、更昔洛韋、利巴韋林、伐昔洛韋和阿昔洛韋[3],沒有中藥。而事實上,我認為,精制成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后的,按現代藥理學方法篩選和驗證得到 “中藥”,應該已經不算中藥了,就像不會認為士的寧、喜樹堿、銀杏總黃酮、癸酰乙醛等是中藥一樣。
所以,我絕不否定有些中藥是有效,甚至非常有效的,但是因此而簡單的肯定中醫理論,未必正確。而且別的不說,中藥的抗病毒作用,我認為,現代醫學是一定能夠驗證的。
盡管中醫盡管千年的積累,有了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但如果總用隨機、雙盲、對照的臨床試驗來考察,公平嗎?中醫最基本的理論就是“對癥”,即使是一般的感冒發燒體虛,也要根據不同病人的癥狀、病因對癥下藥,怎么可能給按照西醫的確診方法對不同的病人用同一種藥進行臨床考察?
這個問題真提得好。中醫講究因人因時而異的,同一病因不同人給的方是不同的。但是,問題也恰恰在于此,如此因人而異、變化多端的處方,能夠規模化的工業生產么?
按照中醫的說法,內(病人的體質、病因、病程、嚴重程度等等)外{寒暑、陰陽、晝夜等等}的因素都要考慮到才能開方下藥,那么上是難以批量生產一種藥劑通治某一類病證的。也就是說是不可能工業化的,只能醫生一個一個的看病人,一個一個的琢磨怎么下藥。
但實際上,我們有驗方,一類疾病用這個方子可以通治,我們致力于開發的就是這些驗方,那種因人而異的方子不是我們制藥工作者要研究的。那么,既然已經承認它是通治一類病證的,當然可以而且應該用隨機、雙盲、對照的臨床試驗來考察。或者,比如某個成方只對風熱感冒起作用,用于風寒感冒則適得其反,那么收集病例的時候自然是只收集風熱感冒的病例,在功能主治上也注明專治“風熱感冒”而且在禁忌中注明不能用于“風寒感冒”。
關于日本人,怎么說呢,至少我們的藥審中心就是在日本專家的幫助下建立的,而GLP認證則是人家手把手教的,該學的時候還是要學啊。(moliliao,)
參考文獻:
[1]史仲文,胡曉林。世界全史--世界中世紀科技史。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2]薛公綽。世界醫學史概要。學院出版社。1995年
[3]我國抗病毒藥市場格局面面觀。中國醫藥數圖。2005-03-04
TAG:
標題搜索
日歷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30 |
我的存檔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2015
- 日志數: 20
- 建立時間: 2010-09-16
- 更新時間: 201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