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精補腦,長生之道 ||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19 16:18:35/ 個人分類:冬季健康
一、還精補腦,不老之道
《黃庭外景經·上》梁丘子注:“還精補腦,不老之道。”
0.清心絕欲,自然而然,不還之還、不補之補
南懷瑾:只要做到絕對的清心絕欲,讓心神歸于平淡,人體恢復自然的生理循環,就可自然而然達到不還之還、不補之補的境界。
睡眠狀態應該就是這個境界。人累了,稍微迷糊一會兒就精神煥發。睡眠不足,甚至幾天不睡覺肯定神昏迷糊,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道貴守一,理無二致。還精補腦,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不傳之秘,似乎各不相同,各有玄機。但說破天,萬法歸一:就是天地升降之機,亦即人身氣血升降之機,一氣周流,升降出入而已。俗吧,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理是這個理,但一理萬法,萬法一理。咋升降,咋出入,就屬于“法”的層面了,基本上都屬于不傳之秘。但條條大道通羅馬,心誠則靈皆回家。
1. 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還精補腦法
1)用大拇指中間骨節,按摩自己后腦的兩塊骨頭,轉圓圈,先順時針轉三十六次,再倒轉三十六次,不等。
2)用食指中間骨節揉兩眼間鼻側,這里有兩個小窩窩,是兩個道穴。以前我曾經兩眼發紅腫痛,囑朋友針灸在這兩個穴道上,立刻痊愈。
3)兩手不離開,同時揉兩眼眶,即眼睛邊緣骨節,順轉,越緊越好,再倒轉,轉數自定。
4)手不離兩眼,然后移至太陽穴,壓揉。
5)眼、牙齒閉著,手掌抱著腦子,道家則把兩耳用手倒轉來蒙著,兩手在腦后打鼓,在后腦心用手指彈,學武功者稱鳴天鼓。
2. 仙學大師胡海牙的瞬間強腎法
雙手握拳,拳心虛空,貼在腎腧位置,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雙拳不動,雙腳隨著身體抖動輕微踮起,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
這種運動被譽為中醫里的金匱腎氣丸,有溫補腎陽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對腎虛、慢性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的病人非常實用。
3. 武林泰斗萬籟聲的還精補腦法
童子功,實名為:煉精化炁。這炁字,即代表無形
的氣。精在人身,為人身發動之本.精滿自溢,溢則無法回精補腦。真訣是:口閉,目閉,臥式,以兩食指塞兩耳孔(如食指有毛病時,中指亦可),以不透氣為
度!不可太緊,亦不可太輕,以不透氣很舒適為旨。有時,由鼻出氣一口時,覺氣微微直達涌泉,吸氣上來時,不要管它!如此一二次。此后即是自然呼吸,不要管
腹部、胸部的弛張緊縮!要自然、不要握固、著相,二到四分鐘,覺口內生津,咽下就是。如覺精管尿管似乎緊縮,很舒適,即可慢慢將兩食指放下,安靜而臥。如
此積精充盈,身體自然健康了。睡前、起前,均可習之。半夜、午睡將起,亦可習之。是很容易練習的。而故意呼吸鼓氣,一練就半小時,反而練壞了!這一步功
夫,是以前修持之士不傳之秘!一試便知。(武林》1983年第11期)
在“童子功—更正”(《武林》1984年第1期)一文中,萬老寫道:
前數期《武林》刊有孫崇雄等的一篇“童子功”,
即我在《中華氣功》上所述的煉精化氣,原是秘傳,簡而適用。因他們沒有學好,又未交我校閱,直接發表。效法今天的一般“氣功師”傳授,還加了什么小腹鼓氣
等等,又未說明只需練數分鐘則可。致使學者一練即半小時、一小時,反而練出偏差。這是出我意料之外的事。不得已,茲再申言之:步驟以兩食指塞兩耳孔,以不
透氣為度,不可用力塞緊;口閉,以鼻呼吸;有時,由鼻出氣時,覺氣徐徐達兩腳板,吸時不要管它;也只一兩口氣而己,此后仍是聽其自然呼吸,不出兩三分鐘,
覺口內生津!咽之可矣。覺得很舒服了,不想練了,輕輕放手,自然休息。過一段時間如愿再練,仍可如此習之。切勿一練半小時,把它當作氣功去練啊!通常是寢
前,起床前各習一次。此外,中夜心不寧時,均可隨意習之!切勿著相鼓氣!如有練出偏差的,按此法矯正即愈。固精固氣,回精補腦!功效之大,比吃多少人參燕
窩還強;可以治遺精早泄、中氣不足、身體衰弱等等癥候。我今行年八旬有一,除得力于自然門氣功外,此功作用不小。今天紙上傳人,是出于不得已。所以俟余著
作出版后,要開訓練班,口傳面授,幾句話就解決了!“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好的東西都不多。這不是學武功,花頭多;這是練身體的基本功夫,務要注
意。一著相,鼓吹什么胸式腹式,調節正呼吸,又如雙回氣,呼吸分九種,自發功等等,久必出問題。特此更正,務希望重視之!
4、梳頭操
梳頭操:用兩手成爪狀從前往后用力梳頭30-50次: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由
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周而復始,梳頭數十次或數百次后,再把頭發整頓、梳至平滑光整為止。若用頭梳宜取木質,如桃木或用牛角等天然料材制成,梳齒易油
滑。梳頭時光個別取早晚各5分鐘,其他空閑時光亦可。切忌在飽食落后行,免得影響脾胃的消化功用。
梳頭操的原理就是整合經絡,是用提綱挈領的方式來整合經絡的。因為所有的經絡都
到頭部去了,頭部有周身所有的經絡,它們都會聚于頭頂。通過梳頭操能夠把周身的所有的經絡氣血都整理一遍,并且還是一種很好的混元過程。收功的起式都不要
做,就是意念往里一收完了。南懷謹老師的還精補腦方法,與梳頭操有異曲同工之處。
只要愿意挖掘,我相信,還可以找出10000個類似的功法。大道至簡,要言不煩。選一個簡單的方法試試如何?
腦,又名髓海、頭髓。在氣功學上,腦又稱泥丸、昆侖、天谷。腦深藏于頭部,位于人體最上部,其外為頭面,內為腦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匯集之處,為元神之府。
二、腦為元神之府
腦,又名髓海、頭髓。在氣功學上,腦又稱泥丸、昆侖、天谷。腦深藏于頭部,位于人體最上部,其外為頭面,內為腦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匯集之處,為元神之府。
(一)腦的解剖形態
腦,位居顱腔之中,上至顱囟,下至風府(督脈的一個穴位,位于頸椎第1椎體上部),位于人體最上部。風府以下,脊椎骨內之髓稱為脊髓。脊髓經項復骨(即第6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腦,合稱腦髓。腦與顱骨合之謂之頭,即頭為頭顱與頭髓之概稱。
腦由精髓匯集而成,不但與脊髓相通,“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醫學入門·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關。故曰:“諸髓者,皆屬于腦”(《素問·五臟生成》)。
頭為諸陽之會,為清竅所在之處,人體清陽之氣皆上出清竅。“頭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臟,則以頭之外殼包藏腦髓”(《寓意草·卷一》)。外為頭骨,內為腦髓,合之為頭。頭居人身之高巔,人神之所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之氣血皆匯集于頭。故稱頭為諸陽之會。
(二)腦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動:“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是生命的樞機,主宰
人體的生命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元氣、元精、元神,稱之為“先天之元”。狹義之神,又有元神、識神和欲神之分。元神來自先天,稱先天之神,“先天神,
元神也”(《武術匯宗》),“元神,乃本來靈神,非思慮之神”(《壽世傳真》):人在出生之前,形體畢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人出
生之前隨形具而生之神,即為元神。元神藏于腦中,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樂育堂語錄》)。元神存則有生命,元神敗則人即死。得神
則生,失神則死。因為腦為元神之府,元神為生命的樞機,故“腦不可傷,若針刺時,刺頭,中腦戶,人腦立死”(《素問·刺禁論》),“針人腦則真氣泄,故立
死”(《類經·針刺類》)。
2.主精神意識: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意識和情志活動等,都是客觀外界事
物反映于腦的結果。思維意識是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是“任物”的結果。中醫學一方面強調“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靈樞·本神》),心是思維的主要器官;另
一方面也認識到“靈性記憶不在心而在腦”(《醫林改錯》)。“腦為元神府,精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類證治裁·卷之三》),這種思維意識活動是在元神
功能基礎上,后天獲得的思慮識見活動,屬識神范疇。識神,又稱思慮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于腦,無思無慮,自然虛
靈也。識神者,發于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情志活動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形式,也是一種精神活動,與人的情
感、情緒、欲望等心身需求有關。屬欲神范疇。
總之,腦具有精神、意識、思維功能,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修真十書》)。腦主精神意識的功能正常,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則,便出現神明功能異常。
3.主感覺運動:眼耳口鼻舌為五臟外竅,皆位于頭面,與腦相通。人的視、
聽、言、動等,皆與腦有密切關系。“五官居于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顯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導人,最近于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
之,而寄之,而存之也”(《醫學原始》)。“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
言一二字”(《醫林改錯》)。
腦為元神之府,散動覺之氣于筋而達百節,為周身連接之要領,而令之運動。腦
統領肢體,與肢體運動緊密相關。“腦散動覺之氣,厥用在筋,第腦距身遠,不及引筋以達四肢,復得頸節膂髓,連腦為一,因遍及焉”(《內鏡》)。腦髓充盈,
身體輕勁有力。否則,脛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論虛實,都會表現為聽覺失聰,視物不明,嗅覺不靈,感覺異常,運動失。
總之,腦實則神全。“腦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腦氣筋人五官臟腑,以司視聽言動”,“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物者,無非腦之權也”(《醫易一理》)。
(三)腦與五臟的關系
臟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
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于心,稱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于
心、肝、肺、脾、腎五臟,所謂“五神臟”。神雖分屬于五臟,但與心、肝、腎的關系更為密切,尤以腎為最。因為心主神志,雖然五臟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領
下而發揮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謀慮,調節精神情志:腎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腦,故腦的生理與腎的關系尤為密切。腎精充盈,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健全,則精
力充沛,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動作靈巧。若腎精虧少,髓海失養,腦髓不足,可見頭暈、健忘、耳鳴。甚則記憶減退、思維遲鈍等癥。
腦的功能隸屬于五臟,五臟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陽升發,竅系通暢,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
心腦相通:“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醫學衷中參西錄,癇痙癲
狂門》)。心有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醫學入門·臟腑》),實質為腦。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
腑;心主血,上供于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臨床上腦病可從心論治,或心腦同治。
腦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腦與肺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在臨床上腦病可以從肺論治。
腦脾相關: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
化源充足,五臟安和,·九竅通利,則清陽出上竅而上達于腦。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清陽之氣不能上行達腦而腦失所養。所以,從脾胃人手益氣升陽是治療腦病的
主要方法之一。李東垣倡“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開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
肝腦相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腦清神聰。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調,或清竅閉塞,或血溢于腦,即“血之與氣并走于上而為大厥”;若肝失藏血,腦失所主,或神物為兩,或變生他疾。
腦腎相濟:腦為髓海,精生髓,腎藏精,“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
(《醫碥·卷四》),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而變生諸癥。“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之”,“精不足者,補之
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醫述》引《醫參》)。所以,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腦病的重要方法。
總之,臟象學說認為,五臟是一系統整體,人的神志活動雖分屬于五臟,但以心
為主導:腦雖為元神之府,但腦隸屬于五臟,腦的生理病理與五臟休戚相關。故腦之為病亦從臟腑論治,其關乎于腎又不獨責于腎:對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的精
神情志疾病,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藏神的病變,而與其他四臟無關。對于腦的病變,也不能簡單地僅僅責之于腎,而與其他四臟無關。
.
三、“還精補腦”與“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及“谷神不死”的關系
《道德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即天谷元神。白玉蟾《谷神不死論》云:“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古人謂,人頭有九宮,中間一宮謂之泥丸,又名天谷,為元神所居,故謂
此元神為谷神。此神自天地分判之后,后天主事,先天便埋藏不出,從此再難睹其真面,故曰“如死”。所以,劉一明《悟真篇注》云:“欲修金丹,必須活此谷
神”,言谷神之“死”,死指不能經常出現。所謂谷神不死者,即是天谷元神,經過鍛煉,已不再是埋藏不見了,而是凝結不散,靈光常照。因為常明常照,故謂之
為“不死”。實際“不死”即為不再日日耗損也不埋藏不出義。至此谷神不死之時,必須識神無而元神常在,全是先天主事,功法謂此為“結胎”。結胎又曰金丹,
又曰先天真一之精,釋曰舍利。許旌陽云:“臍間元氣結成丹,谷神不死因胎息”,即是謂此,因為有胎才有胎息,因為有胎息才能谷神不死。可見,谷神不死即是
結胎,是經過鍛煉的;而谷神,則是未經過鍛煉的。二者有著很大的區別,不可混為一事。
玄牝之門,王弼注此曰:“門者,玄牝之所由也”。所由者,轉 化而來之路徑義。故,玄牝之門即為圣胎生成所由之來路。天地根者,是沿圣胎生成之來路,再逆回之,則又可返回到天地分判之境地。故此謂之為“玄牝之門,是 謂天地根”。天地根,即陰陽生成之本根,此亦證玄牝為圣胎陰陽合一。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二言為養胎之功。伍沖虛《仙佛合宗》云:“養胎者,煉氣化神之喻, 非實有胎也。煉氣之初,本要似胎中之無呼吸也,而又不能無呼吸”。又曰:“何為胎息?其肇也,結胎之息從無入有,而實若無,于不息中而或暫有,有無兼用之 際也”。就是說,養胎之初,本來先前沒有胎息,而此時則自然而然有了胎息,雖然有胎息,猶要妙似于沒有息;似乎是無,而的的確確還暫時有。這就是結胎初期 的妙相,所以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陸潛虛《玄膚論》也說:“得藥歸鼎之后,養以天然真火,綿綿若存。其中抽添變化,皆出自然,有不容以絲毫智力與乎 其間。由是而胎圓神化,身外有身。造化之妙,一至于此”。養胎之功,即是大周天無為之火。“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八字,既是結胎之初內呼吸若有若無的形象 描述,又是繼續向上逆修無為自然的行功之法。
玄牝之門,王弼注此曰:“門者,玄牝之所由也”。所由者,轉 化而來之路徑義。故,玄牝之門即為圣胎生成所由之來路。天地根者,是沿圣胎生成之來路,再逆回之,則又可返回到天地分判之境地。故此謂之為“玄牝之門,是 謂天地根”。天地根,即陰陽生成之本根,此亦證玄牝為圣胎陰陽合一。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二言為養胎之功。伍沖虛《仙佛合宗》云:“養胎者,煉氣化神之喻, 非實有胎也。煉氣之初,本要似胎中之無呼吸也,而又不能無呼吸”。又曰:“何為胎息?其肇也,結胎之息從無入有,而實若無,于不息中而或暫有,有無兼用之 際也”。就是說,養胎之初,本來先前沒有胎息,而此時則自然而然有了胎息,雖然有胎息,猶要妙似于沒有息;似乎是無,而的的確確還暫時有。這就是結胎初期 的妙相,所以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陸潛虛《玄膚論》也說:“得藥歸鼎之后,養以天然真火,綿綿若存。其中抽添變化,皆出自然,有不容以絲毫智力與乎 其間。由是而胎圓神化,身外有身。造化之妙,一至于此”。養胎之功,即是大周天無為之火。“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八字,既是結胎之初內呼吸若有若無的形象 描述,又是繼續向上逆修無為自然的行功之法。
道德經的注釋比較玄妙,難以理出個所以然。但結合“還精補腦”的介紹來看,也就不玄妙了。“造化之妙,一至于此”。簡言之:高山幽谷中,奇花異草,鳥語花香,四季如春,是因為天氣下降地氣上升,自然中氣液升降,往來不息所以天地長久。人身中頭部如高山,腦中上丹田如山谷,上丹田的神稱為谷神,這谷神長存而不消亡,是因為人體的氣液升降,天地無氣液升將則天地壞,人身無氣液升降則谷神亡,天地中子時氣升,午時氣降,人身中,子時氣到尾閭而升,午時氣到百會而降,升降循環不息可以如同天地長存。
欲情(七情六欲)一動,元炁即泄,不知禁懇,貪戀無已。頭部乾陽下走,只知順流而耗不知逆流而補,日漸衰老,病死將至,人生苦短,如何才能留住歲月讓生命長存呢?答案;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實修功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不過精氣升降而已。精化氣,沿督脈經命門夾背玉枕返還腦中,于腦中存守以養谷神,丹經曰子欲不老還精補腦,補之氣足,面紅,肌白,骨健,身輕,髓滿自奈寒暑。但天之道不欲盈, 盈則虧,滿則溢,上田神滿則自督脈下尾閭以交于精,精自不下走,上田神滿得到根部尾閭命氣精華制約自不上飛,丹經所謂鉛投汞,汞投鉛,升降返復得大還,世 人不得此真機,只得以男女形交而平衡陰陽,雖暫得中和終難免老死,道人參悟天地玄機,以神氣相交而平衡陰陽,終陰陽混化而回無極,不 要說什么道難修難成,不悟天地升降之機又怎么能見到成功,今修煉之士行下田之功,精氣滿,情欲動,氣液下漏,上田神滿才智開,神從上漏,千修千敗,謂世無 神仙,長生難求,古往今來白骨如山,生死是看得見的真實,以長生為妄,天地所以長生,因為它不自生,神仙長生也是因為不自生啊。
氣機升降,乾元補足,金津玉液自口入腹,始下火于下丹田,以火人水燒丹煉藥,以期丹成化形而仙。前面的修好了就可以長生久視。
TAG:
標題搜索
日歷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1 |
我的存檔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28321
- 日志數: 252
- 文件數: 116
- 建立時間: 2007-12-04
- 更新時間: 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