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研究生及其導師對話(2):如何吸取經驗教訓和看待競賽得與失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01 15:12:56
與所有競賽的結果一樣,獲獎者總是有限的人數。 那么參加
“最佳學生論文獎”競賽的學生與老師如何看待當中的“得與失”呢?怎么吸取經驗與教訓呢?上篇(1)說過,獲獎者從中能夠得到激勵,認為“這將是我進一步努力的巨大動力。以后,我將更加積極地參予到您主辦的各類活動,更加積極地向大家學習、交流。”這是正面的積極的效果與作用,它同樣會激勵著其他年輕學子,以此為起點,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勇攀科學新峰。沒有獲獎者從中也可以得到鼓舞,看到自己不足,有利于自己今后克服缺點,發揚成績。例如,去年有一位呼聲很高的學生,他的論文創新性明顯,已經入圍參加會議答辯的行列,名列前茅,但是可能因為對自己估計過高,會議口頭答辯時就沒有講好,也沒有回答好評委的提問,結果名落孫山。這個教訓就應該吸取。因此,會議口頭答辯是最關鍵一環,切不可忽視。今年有一個也是入圍答辯的學生,口頭報告本來有15分鐘時間,但是他只要講了8分鐘,沒有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創新點和獨到之處,也失之交臂。另外一位很有希望的研究入圍答辯的學生,他的報告把重點或過多地放到國內外課題的進展,而只是簡單地介紹自己的成果,沒有突出自己的創新性方面,結果也失去了好機會。所有情況表明:他們都是沒有預先完全做好報告準備,原因就是沒有充分注意到會前和會議答辯時公布/提出的以下注意事項:
(1) 實事求是地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突出介紹自己論文與國內外比較的創新點所在;
(2) 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講得通俗易懂,特別能夠深入淺出地把物理思想和機制闡明清楚。
(3) 注意嚴格控制15分鐘報告時間,并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風采。
由于忽視上述要求導致失誤的學生需要好好吸取經驗教訓,
千萬不要灰心喪氣,中國古語說得好:“吃塹長一智”,“失敗
是成功之母”,要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我們需要百折
不撓的奮斗意志,這樣就一定能夠在今后科研工作等中取得好成
績!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