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以無心做科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28 16:07:38/ 個人分類:研究生學習

    最近看佛經,頗有感觸。這兩天看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關于佛學(《聽馮友蘭講哲學》)的解讀,很贊賞。其中談到佛家以無心做事,聯系科研,似乎道理完全一樣。

    首先,做好的科研方法就是無心做科研。當然無心做科研并不是不做科研,而是做科 研以無心。有一個《莊子.田子方》故事來解釋:宋元君打算畫一幅畫,許多畫師應招而來。多數畫師因為奉命為國君畫畫,精神狀態都很緊張。他們各就各位,舔 筆和墨,嚴陣以待。獨有一位畫師與眾不同。他到得最晚,參見還大大咧咧的,受國君揖讓后也不就位,一轉身回客店去了。宋元君派人尾隨查看,但見那個人光著 身子盤腿而坐。宋元君由此斷定他是個真能畫畫的人。因為大多數畫師心中都充滿了金錢名利、是非巧拙等種種考慮,缺乏一個空靈無欲的心境。正所謂“有心栽花 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另一個故事《莊子達生篇》說,同一個人,如果用瓦片投遠,就眼疾手快;用帶鉤投遠,就心虛膽怯;用黃金投遠,早已神昏目眩。同 一個人,投遠的技巧并沒有變化,但由于被利害得失束縛住了,技巧得不到自由的發揮。做科研的時候,內心如果有私心雜念,難免也一樣發揮不出人的科研潛力。

    其次,無心做科研,就是自然地做事。佛家說“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這就是講佛 家修行中,是在無時無刻不在體驗,無時無刻不在修行。不刻意成佛,卻能成佛;刻意成佛的,因為不能無心為之,反而不能。不刻意為之,就是修而無修。修而無 修與不修的本質差別不在于行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一個行為無執著心,一個是有執著心的(這個不是我們常說的堅持的那種執著)。科研也是一樣,心中如果始終 有做出大科研的念頭,就是有執著心,不能成就真正的大科研成就。只有心中沒有這樣的執著,才可能。

    再次,科研的目的在于‘見道’。見道并不是得到了什么東西,而是得到了一種意 義,明白了一種真理,所謂“無得之得”也。如何才能“見道”?老子說“滌除玄鑒”一說可供參考。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直觀頓悟。只有空虛的心境,才能實現對道 的觀照。要排除各種雜念,也排除各種邏輯的思考(這和思考一個普通的科研問題不一樣,這里是指科研上所謂的思想,不是某一個技巧)。頓悟的感覺猶如自縛的 繭子被咬破了一般,由黑暗走向光明。好比,常說的一句話“山是山,水是水”。這里的道理是很有用的。

    最后,最好的科研成果產生過程是主體性的,不是主體間性的。也就是說,很多科研 產生的過程純然是個體的生命體驗或宇宙體驗,不可能通過語言在主體間進行交流溝通。記得法國數學家馬拉到我這里訪問,我邀請他在我的課堂上給研究生們講 課,最好講他是怎么想到他的著名的多尺度分析的。他說他講不出來。具體的技術好講,用邏輯來闡述思維的過程有時候是不可能的。

    科研的對象和手段都是物質化的,就是所謂的名相。但是,科研思考的過程確實在這之外的,在這之上的。一個好的科研人一定是或多或少的遵從了上述規律。我們每個做科研的人除了那些名相需要扎實的掌握之外,這些看似玄虛的理念似乎有知道的必要。如果能夠以佛家所言的“非有、非無、非空”的境界來思考科學問題,那應該是非常有力的一種思考方式。同樣,用這些理念來生活,也同樣處處充滿歡喜。


    TAG: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