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北京理化中心于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科技部的號召,派出分析檢測專家隨科技部抗震救災小組赴災區進行科技救災。為災區的水質檢測和災民飲用水保障做了具體的工作。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應急分析檢測在抗震救災中是大有作為的。
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一貫積極參加科技部組織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熱心為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盡力。我們的工作基礎也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以理化分析技術為核心,應用范圍涉及食品檢測、環境監測、材料分析等多個行業,可以說是地方分析測試中心涉及行業最全的單位之一,且在三個主要方向上都有一定的技術積累。此次國家科技部組織的科技抗震救災應急分析技術支撐工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揮自身特色為抗震救災貢獻力量的機會。我們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北京市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能夠有這個機會回報各級政府部門對我們這樣一個公益性研究所的支持,也是我們非常積極爭取的一個原因。
由于在日常研究和檢測工作中大量工作涉及應急分析技術,在實際工作中也通過應急分析測試技術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在丁輝院長的直接領導下,我院在去年專門安排理化中心承擔了一個“食品安全應急分析平臺建設”的科技項目。主要應急分析技術涉及水質檢測、食品檢測和土壤檢測等內容。利用這一技術積累,可以在抗震救災應急分析工作中發揮一定的作用。理化中心高學歷的年輕職工較多,學術素質較高,但實踐能力和在公益科技事業中發揮自己專長的意識還不夠。利用到災區為抗震救災服務的實踐,我們有意識地選派一些學術素養和技術水平較高但參加實際公益性科技工作較少的年輕技術人員在專家的帶領下工作,以鍛煉和提高這些同志從事公益科技事業的能力。作為公益性科研機構和國家應急分析測試體系建設的參與單位,我們將長期開展應急分析測試方法的開發及其技術儲備。在本次應急分析行動中,我們可以有目的地采集災后樣品,做出科學分析,積累科學數據,為今后的應急分析和救援行動積累經驗。
一些常態的檢測分析工作并非針對災后可能形成的環境與民眾生活威脅而設置。在大災發生時,勢必有一些日常很少用到的檢測指標需要分析測試部門關注。參與本次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重點關注這些非常態的檢測任務,彌補當地常規檢測的不足,為他們建立方法、進行培訓。我們協助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建立了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5項水質檢測指標的測試能力,并聯合國家計量科學院的陳大舟研究員對該院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幫助四川省疾控中心建立了對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測試能力,并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通過捐贈離子色譜儀和相關試劑的方式幫助該中心建立了基于離子色譜法的組胺等5種生物多胺的分析測試能力。理化中心承擔了3批赴川專家的后勤保障任務,包括統一服裝、鞋帽的采購約100套;食品、藥品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采購;安排接送等事宜。在參與國家應急分析專家組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根據當地需求,捐贈了離子色譜儀、水質快速檢測儀等一批儀器和試驗試劑,價值約30萬元。
在都江堰、綿陽市、映秀鎮、洛水鎮等地采集了15批水質樣品進行了生物多胺和微生物測試;還對綿陽市九洲體育場災民居住點、都江堰市“幸福家園”的活動板房、帳篷等進行了空氣質量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和專業技術分析,通過專家組向科技部組織單位提出了兩項合理化建議,主要是“關于堰塞湖及其泄洪流域水質監測的建議”和“改善災區帳篷和活動板房內空氣質量的建議”,建議已被送交有關決策部門。
目前,在院領導的直接支持下,我們在北京市對口支援的什邡市建立了水質快速檢測實驗室,重點開展什邡市及其周邊地區的水質檢測任務。通過提供快速水質監測儀、配套試劑、微生物檢測試紙、人員培訓和派駐技術人員的方式幫助什邡市疾控中心建立了當地急需的水質檢測能力。我們將根據需要,分批選派技術人員常駐什邡市,通過已經與什邡市疾控中心建立的工作渠道,為災后重建提供分析測試方面的技術支持。
總之,我們將積極參加科技部組織的科技救災工作,為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