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們的幸福感?全怪“城市病”不公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12 16:53:33

10月8日,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看到《一線城市城市病嚴重,你有多少幸福感》的帖子,其中講到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困擾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罷不能的心結,以致“生活在大城市還有多少幸福感”這樣的討論已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熱門話題。
誠然,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就業難、住房難等諸多問題,確實令人們的幸福指數下降;加之一些地方強行拆遷引發的民怨,一些地方政府面子工程的頻頻曝光,一些事關民生的商品價格不斷上揚,一些官員的腐敗墮落,以及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等,所有這些,也確實影響到人們對幸福的感受。
但不得不說,如果把當今人們缺乏幸福感全歸咎于“城市病”、“官場病”等外界因素也不公平。盡管我對心理學一竅不通,但常識告訴我,一個人是否有幸福感,在通常情況下,更重要的是來自于我們的內心,來自于我們看待事物的視角和對人對事的態度。究竟誰動了我們的幸福感?若是從自身找原因,以下三個因素難辭其咎:
一是人們難以抑制的欲望。當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欲望的社會。但欲望既可以催人奮進,也可以使人誤入歧途。而一旦欲望不能滿足,人就有可能消沉。這里重要的是,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要學會知足,遏制不斷膨脹的欲望。前些年“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課題組曾發布了一組數據,在回答“對現在生活是否滿意”時,比較滿意的最多,占38.4%,回答“一般”的占37.1%。從地域上看,大致上城市人口的生活滿意度低于農村人口,西南地區被訪者生活滿意度最高;從學歷上看,學歷越高的人生活滿意度越差。從中可以看出,越是農村人、貧困地區的人、學歷低的人,滿意度反倒要高。不滿意、不知足、欲望強的人能有幸福感嗎?
二是人們盲目攀比的心態。一些“城市病”生成并有惡化的趨勢,應該與人們的盲目攀比有關。尤其在一些公務員和白領階層中,攀比之風日盛。你買車了,我也買;你能買房,我要買面積更大、區位更好的;你結婚在三星級酒店擺婚宴,我結婚非得找個五星級酒店不可;你孩子在一個比較好的幼兒園,我就要托關系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實驗幼兒園;你能力平平的都當上了處長,我就得想方設法當上局長才行……如此這般,路豈能不堵、房價豈能不高、孩子入托豈能不難?在不斷的攀比中,人們的心情豈能好得了?我有一個同事兒子結婚,婚房就是租的,少了買房之累。其實,日子各有各的過法。量力而行,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過好自己的日子,不也挺幸福?!
三是人們求全責備的思維。任何一個社會都有美好與丑惡、富有與貧窮、誠實與虛偽、好官與貪官之分。對美好大加贊賞并盡力仿效,對丑惡予以揭露和鞭笞,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尤其是批評性言論,對監督社會、監督政府、監督官員更有價值。但毋庸諱言,如今人們似乎對正面的消息不肖一顧,總以為“本來就該這樣”,而一見那些負面的新聞報道,又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更有甚者,憑空想象,無限放大,總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洪洞縣里無好人”。人們對負面信息的偏好,我更愿意看作是“愛之深責之切”的緣故。但是,倘若我們的目光和思維所到之處,全是那些負面的、陰暗的東西,倘若我們的內心缺少陽光、缺少正面、缺少贊美,能有幸福感么?
無論如何,中國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去那種買糧要糧票、吃肉要肉票、用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抽煙要煙票等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如今這難、那難,只是前進中的“難”,人們的幸福感理當高些才是。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