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早期階段開展快速、有效的檢測十分必要,不僅可以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還可以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腫瘤標志物的篩檢對于腫瘤早期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倫敦癌癥研究所和瑞士洛桑路德維希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質譜技術,直接測量了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衍生的類器官(Patient derived organoids,PDOs)的新生抗原數量
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或轉錄組擴增,進行高通量測序,能夠揭示單個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杭緯教授課題組近年來致力于發展激光質譜納米成像技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的資助下,率先研制出了激光誘導針尖近場增強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儀,成像空間分辨率可以達到50納米(Sci. Adv.,2017, 3, eaaq1059)。
一文了解質譜技術在檢驗醫學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針對肺腺癌人群蛋白質分子圖譜的全景繪制,對于生物標志物與藥物靶點的發現、肺腺癌分子分型和精準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大科學意義。
最近Huang YC等人建立了一個紙噴霧電離-場非對稱波離子淌度質譜(PSI-FAIMS-MS)平臺技術檢測乳腺穿刺活檢標本,該平臺可方便地應用于醫院的常規臨床檢查。
研究發現IL23細胞因子可以特異性地作用于激活狀態下的CAR-T細胞并提高其在識別腫瘤抗原后的增殖以及在多個固體腫瘤模型中抗癌功能。
王成彬教授介紹了常用質譜的類型及臨床應用、質譜臨床應用面臨的挑戰
近幾年外泌體研究的熱度以及文章數量一直居高不下。人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都能分泌外泌體,它是一種直徑為 30~150 nm 的小囊泡,外泌體廣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種體液中,攜帶多種蛋白質、RNA成分(編碼RNA、非編碼RNA)和脂類物質等。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也許有一種替代T細胞療法的方法來克服這些挑戰。
近日來自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治療性納米顆粒治療平臺,該方法可以平衡細胞表面受體特異性結合親和力,同時保持與血液和腫瘤組織成分(稱為"DART"納米顆粒)的最小相互作用,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時間、生物分布和腫瘤細胞特異性攝取。
轉移是癌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體外遷移與E-鈣粘蛋白水平的負相關關系,有人提出細胞間黏附蛋白E-鈣粘蛋白丟失后,周圍組織的侵襲和轉移就開始了。然而,這一假設與大多數乳腺癌為浸潤性導管癌并在原發腫瘤和轉移中表達E-鈣粘蛋白的觀察結果不一致。
英國科學家在宮頸癌檢測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利用基于“表觀遺傳學”的篩查方法,研究人員識別出了所有參與試驗的宮頸癌患者。
免疫療法方興未艾,并在腫瘤治療中展現出極佳的治療效果,而抗腫瘤T細胞療法是免疫療法的重要代表。
開發具有快速、原位特點鑒定并表征蛋白結構的技術是基于質譜的蛋白組學研究面臨的迫切需求,但是在狹窄空間中很難同時完成多種任務。
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基因組數據以及新基因突變的發現呈現爆炸式增長。基因組學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單純的數據產生,而是數據的解讀。基因組學的信息如果不能和臨床、表型的數據關聯,就不能很好地解釋復雜的基因變異以及生物學相關問題。
目前在醫療領域,基因檢測除直接人體DNA分子外,還可通過檢測人體內微生物基因信息,判斷受檢者健康狀況和疾病風險。
免疫療法顯示出治療癌癥的巨大希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僅對少部分癌癥患者(約20%)有效。為了提高治療效果,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動員免疫系統破壞腫瘤的新方法。
在本文中,小編將帶您了解第三代測序技術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