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加劇

    2023.3.23

    利用陸面過程模型結合多個模擬實驗,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研究員張臻聯合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宇航局及北京大學等合作者,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濕地甲烷排放量的變化。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劇,并可能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脅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標。

    該成果3月2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張臻表示,濕地約占地球表面積的6%,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天然來源之一。甲烷是全球氣候變化中僅次于二氧化碳的強效溫室氣體。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濕地生態系統產生的甲烷微生物活動增加,釋放出更多甲烷,這種現象被稱為“濕地甲烷反饋效應”,是地球系統科學中重要的自然反饋過程,對氣候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在過去20年中,濕地甲烷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30萬噸-140萬噸。自2007年以來,大氣中甲烷濃度開始快速增加,在2020和2021年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分別增加了1400萬噸-2600萬噸和1300萬噸-2300萬噸。濕地甲烷排放的增加趨勢高于此前在未來嚴峻氣候變化情景下平均每年增加90萬噸的估算。已有觀測數據顯示,全球大氣中的甲烷碳13穩定同位素含量呈持續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大氣甲烷來源的成分中,濕地等自然排放源可能是主導因素。

    結合陸面過程模型模擬實驗,研究團隊認為,在20年尺度上,這種增長僅有小于5%的概率發生,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在一些地區,如非洲南蘇丹濕地,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甲烷排放量異常增高。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全球濕地甲烷上升的原因,研究團隊利用實地調查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估算了全球各大洲的濕地甲烷排放量。實地調查數據顯示,南美洲是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最大貢獻者,而衛星數據表明,南亞和東南亞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熱帶非洲濕地、亞馬遜流域及周圍濕地、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濕地及泥炭地可能成為貢獻大氣甲烷上升的重點地區。這些地區缺乏足夠的觀測資料,未來,應利用衛星觀測和多種觀測方法加強對這些區域的監測。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教授Euan Nisbet同期發表評論文章稱,該研究中模型模擬結果與衛星遙感觀測結果一致,濕地甲烷加劇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資助。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