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學術報告會召開 聚焦食品安全檢測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2月28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儀器與技術應用分會(以下簡稱“分會”)成立(詳見:中儀學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儀器與技術應用分會成立),揭牌儀式在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舉行,并召開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學術報告會。在下午的學術報告會上,6位報告人分別帶來了精彩的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李培武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帶來題為《食品黃曲霉毒素免疫快速檢測技術與儀器研發》的報告。李培武介紹了食品真菌毒素及危害、黃曲霉毒素免疫快檢技術與儀器、真菌毒素免疫檢測技術發展趨勢三方面內容。
具有致癌作用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黃曲霉毒素、伏馬毒素、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雜色曲霉毒素等,黃曲霉毒素(AFT)毒性最強,危害極大。限量日趨嚴格,對于檢測靈敏度要求越來越高。針對食品真菌毒素檢測,迫切需要高靈敏的檢測技術,從而保障消費安全。
目前,針對食品真菌毒素的檢測技術主要包括薄板層析法、酶聯免疫法、生物鑒定法和液質聯用法,但均不能滿足現場檢測的需求。制約高靈敏檢測的三大瓶頸難題主要是:1、毒性大免疫原性差,雜交瘤細胞極易衰亡;2、抗體創新盲目、親和力低、特異性差;3、探針信號弱、檢測靈敏度差、假陽性高。隨后,李培武介紹了在黃曲霉毒素免疫檢測技術與儀器研發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發明雜交瘤融合與單克隆化一步式篩選法,揭示了特異識別分子機制(黃曲霉毒素為例);創制出高親和力高特異性抗體;創建高靈敏免疫檢測技術體系,研制出系列免疫試劑盒及檢測儀器。
對于真菌毒素確證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李培武認為有以下三點:1、免疫在線前處理、在線檢測技術-簡化提取純化;2、LC-MSn-譜庫/篩查/同位素稀釋技術;3、多組分信號解析技術-化學計量學應用。
島津公司市場部 姜嘯龍
島津公司市場部姜嘯龍帶來題為《打破色譜界限,應對復雜分析---食品中礦物油殘留分析解決方案》的報告。姜嘯龍在報告中介紹了應用島津LC-GC配置、三重四極桿產品、旗艦級配置5D Ultra-e(LC-GC×GC-MS/MS)等解決食品中礦物油檢測問題。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 王周平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周平帶來題為《基于適配體探針的食品危害物生物檢測新方法研究》的報告。王周平的報告首先介紹了適配體及其優勢,隨后介紹了蠟樣芽胞桿菌、腸毒素寡核苷酸等適配體的篩選過程。最后介紹了基于適配體的致病菌檢測方法和食品危害物檢測方法。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 張峰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張峰帶來題為《食品中化學風險物質的軟電離質譜裂解規律研究》的報告。張峰提到,目前食品中化學有害物分析技術的發展趨勢為由靶標分析向非靶標篩查過渡,靶標檢測方法的研究明顯落后于新型替代品(通常是結構類似物)的研發。
隨后,張峰介紹了包括雜環胺質譜裂解規律及其在肉制品檢測中的應用、增香劑質譜裂解規律及其在卷煙檢測中的應用、梔子黃質譜裂解規律及其在方便食品檢測中的應用等內容。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閔順耕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閔順耕帶來題為《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進展》的報告。閔順耕介紹了,目前近紅外儀器的研發整體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實驗室儀器的小型化(便攜FT-NIR);手持儀器、專用化儀器、低成本(MEMS—NIR、微型FT—NIR、LVF—NIR);顯微成像光譜儀和高光譜成像儀;時間分辨與空間分辨近紅外光譜儀;在線分析近紅外光譜儀。
隨后閔順耕介紹了近紅外相關算法研究及近紅外技術的應用展望。
閔順耕從近紅外在醫學,在線分析、質量分析與過程控制,大數據應用與近紅外進入社區,近紅外成像幾個方面對近紅外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展望。
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孫金龍
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孫金龍帶來題為《面向物流鏈的產品開發管理》的報告。孫金龍結合普析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講解了面向物流鏈的產品開發實踐經驗以及取得的收益,并分享了管理過程中的感悟。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標準
-
企業風采
-
會議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