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炎癥細胞的功能作用介紹
淋巴細胞
參與應答的細胞(免疫細胞)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免疫活性細胞,即淋巴細胞;第二類是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起輔佐作用的單核-巨噬細胞;第三類是指單純參與免疫效應的其他免疫細胞。
淋巴細胞(lymphocyte)是受免疫系統的主要細胞,按其形成大小可分為大(11~18μm)、中(7~11μm)、小(4~7μm)三類;按其性質和功能可分為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不同類型的淋巴細胞很難從形態學上分辨,只能通過其不同的表面標志和不同的反應性進行區分。免疫輔佐細胞
輔佐細胞
在免疫應答過程中,淋巴細胞,尤其是T細胞的活化需要非淋巴細胞的參與;能夠通過一系列作用幫助淋巴細胞活化的細胞稱為輔佐細胞(accessorycell,AC)。
1.表達MHCⅡ類分子所有輔佐細胞表面都表達MHCⅡ類分子,這是輔佐細胞遞呈抗原所必需的物質,是輔佐細胞的標志分子,抗原遞呈的能力與表達MHCⅡ類分子的數量相關。
2.具有吞噬作用這是輔佐細胞處理抗原的基本前提,首先它將抗原通過特定的方式吞入細胞內,進行初步消化處理,然后與MHCⅡ類分子結合,遞呈給T細胞。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來源于骨髓,形成特征是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堿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堿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占白細胞總數的60%~70%,而在骨髓儲庫中約100倍于血液中的數量;中性粒細胞是短壽的終末細胞,釋放骨髓后在血流中僅數小時便移血管外,并在1~2天內凋亡;因此骨髓造血能力的60%左右用來維持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平衡。
中性粒細胞表面表達IgGFc受體,多是中親和力的FcγRⅡ和低親和力的FcγRⅢ,有時受細胞因子的誘導也可表達高親和力的FcRⅠ;還表達補體片段C3b和C4b以及某些特殊因子的受體。表面受體與相應配體作用后,可以活化中性粒細胞某方面的特殊功能。
肥大細胞
肥大細胞的形態呈多樣性,通常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直徑大約10~15μm,表面有許多放射狀突起;細胞核呈圓形,位于細胞中央;胞漿內充滿很多特異性顆粒,用堿性染料(如甲苯胺藍)染色時呈紫紅色。顆料內含有大量的組胺、肝素、TNFα和其他炎癥介質,還含有超氧化岐化酶、過氧化物酶和許多酸性水解酶等。
肥大細胞來源于骨髓干細胞,在祖細胞時期便遷移至外周組織中,就地發育成熟。肥大細胞在全身各處沿神經和血管附近分布,尤其多見于結締組織和粘膜中。粘膜中的肥大細胞成熟與胸腺的誘導相關,顆粒中含組胺較少;結締組織中的肥大細胞是胸腺非依賴性的,顆粒中含有大量的組胺。
肥大細胞的突出特點是表面有大量的高親和性IgE受體(FcεRⅠ)。FcεRⅠ含有4條多肽鏈(α、β、2γ),暴露于細胞外的是鏈,與IgE的Fc有較強的結合力;兩條鏈伸向胞漿內部,在結構和功能上都象CD3分子的ζ鏈;β鏈在細胞膜中將α和γ連接起來。通過FcR,肥大細胞可從循環中吸附大量的IgE分子在細胞表面,作為相應抗原的特異性受體。
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是外周血顆粒性白的一個類型。細胞呈圓形,直徑約5~7μm,在粒細胞中形態較小,細胞數也少,約占血中有核細胞總數的1%。嗜堿性粒細胞在骨髓內發育成熟,成熟細胞存在于血液中,只有在發生炎癥時受趨化因子誘導才遷移出血管外。
嗜堿性粒細胞與肥大有許多相同的特性,例如胞漿內含有豐富的嗜堿性顆粒,細胞表面表達FcRⅠ,與抗原結合后可使細胞活化,釋放顆粒和炎癥介質等。
肥大細胞(mastcell)和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雖在來源、性質和分布方面都不相同,但它們在表面特征和活性方面非常相似,都是IgE介導型炎癥的主要效應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是直徑約10~15μm的圓形細胞,因其富含嗜酸性顆粒而得名。細胞的嗜酸性顆粒中含有多種酶類,如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血纖維蛋白溶酶等;還含有較多的堿性組蛋白,因此使顆粒呈嗜酸性。嗜酸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愛GM-CSF、IL-2和IL-3的誘導發育成熟。該細胞的壽命很短,在骨髓有2~6天的成熟期,在循環中的半壽期約6~12h,在結締組織中可存活數日。
血循環中的嗜酸性粒細胞約占白細胞總數的3%,但這個數字只占嗜酸性粒細胞總數的一小部分。估計在骨髓和其他結締組織中的成熟嗜酸性粒細胞約200倍和500倍于循環中的同類細胞。IgE型超敏反應和寄生蟲病時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多;并且可受趨化因子的作用向局部組織中集聚。
嗜酸性粒細胞表達低親和性IgE受體FcεRⅡ,在正常血清IgE水平時有與IgE結合;約10%~30%的細胞表達FcγRⅢ或FcγRⅡ(表8-2);約40%50%的細胞表達補體受體。這些受體與帶相應配體的抗原結合可使細胞活化,GM-CSF、IL-1、IL-2、IL-5和TNFα等細胞因子也可使細胞直接活化。
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是骨髓內巨核細胞脫離的細胞質片段,形狀不規則,內含三種類型的顆粒(致密顆粒、α顆粒和溶酶體顆粒)。血小板在血液中的平均壽命約10天,其主要功能是使血液凝固;也能夠生成、儲存和釋放生物活性介質,如在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PGG2、PGH2和促血栓素A2)、生長因子、生物活性胺及中性和酸性水解酶等。
血小板表面有IgGFc受體,也有低親和性IgEFc受體(FcεRⅡ)。FcεRⅡ可使血小板與IgE包被的寄生蟲結合,并釋放細胞毒性產物,例如過氧化氫或其他氧化代謝產物;抗原與IgE結合也可通過FcεRⅡ誘導血小板激活因子生成。
內皮細胞
內皮細胞(endothelialcell)通過促進和調節循環的炎癥細胞而參與炎癥應答。內皮細胞可以受細胞因子(如IL-1、IFNγ、TNF)或其他免疫應答主物的作用而活化,增加對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其他循環細胞的粘附作用;活化的內皮細胞有時表達MHCⅡ類分子,表現原遞呈功能;也可分泌IL-1和GM-CSF,調節免疫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