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食安熱點,心系國民健康 CBIFS 2021杭州盛大開幕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1年6月3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CBIFS2021)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召開。作為中國領先的食品安全技術推廣平臺,“CBIFS食品安全技術論壇”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本次論壇由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浙江省食品工業協會和太平洋國際展覽(北京)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江蘇省食品生產安全協會,南京食品工業協會等協辦。大咖云集,名家薈萃,會議內容涵蓋食品安全國際標準、食品安全認證認可、食品安全檢測方法、食品安全質量控制、食品供應鏈管理等精彩議程,全方位探討食品安全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CBIFS 2021針對快速檢測、檢測實驗室質量控制分析技術、農獸藥殘留、真菌毒素、食品營養品質、供應鏈及質量管理、微生物檢驗及環境監測、食品真實性鑒別與溯源、乳制品質量安全、糧油質量安全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邀請行業權威專家發表精彩演講和經驗分享,吸引了政府部門、檢測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食品企業近千名專業人士參加。
大會現場
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質量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熊曉輝教授主持本次大會
大會開幕致辭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副秘書長?周琦致辭
中國海關科學技術中心副主任 種焱
浙江省食品工業協會會長 謝宏致辭
大會報告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陳穎
報告題目:《食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
我國食品產業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產值8.09萬億,占全國GDP的8.2%,在保障民生、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與農業產值之比為1.2:1,多全國工業增長貢獻率7.7%拉動全國工業增長0.8個百分點。預計未來十年,中國的食品消費將增長50%,繼續在全國工業體系中保持“底盤最大、發展最穩”的基本態勢。
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現狀: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安全標準體系逐步健全;檢驗檢測能力不斷提高;全過程監管體系基本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控制。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監管能力等條件制約下,食品安全中的“存量”問題尚未化解,伴隨食品創新浪潮,新問題又大量疊加涌現。具體體現為: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并時有發生;新業務、新資源潛在風險增多,國際貿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加深;食品安全標準與最嚴謹標準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風險監測評估預警等基礎工作薄弱;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設備、試劑、標物、分析軟件等嚴重依賴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監控被動化、碎片化、效率低,成本高,大數據、云平臺沒有真正得到應用;食品質量安全組織領導和社會共治要求高,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不充分、不平和、不滿足。食品檢測技術組學化、食品監管技術智能化、食品標準制定自主化、食品質量品質國際化和食品安全知識普及化是食品質量安全科技發展的趨勢。
國家食品安風險評估中心標準四室主任,肖晶
報告題目:食品安全檢驗方法標準展望
檢驗方法標準作為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檢驗食品安全限量標準指標,還能夠了解已知風險的存在水平(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發現未知風險。基礎類檢驗方法標準尚不完善,存在功能缺失和滯后問題,包括方法驗證標準的缺失,食品取樣、制樣及標準品使用以及實驗室管理和質量控制等問題。未來需要加強方法標準科學性、可操作性、靈活性等方面研究。明確方法標準強制內容,引入參考性內容或資料性附錄,真正做到對標準的正確使用。加快納入成熟方法,繼續保持一個標準多個方法并行的模式,同時根據實際需求,可適當引入新技術,甚至是成熟、可靠的快檢初篩技術,提高檢測效率。針對檢驗方法標準文體表述不規范問題,需要引入更加靈活的糾錯機制,在確保科學性的前提下,采用修改單、勘誤等方式及時修訂。充分利用標準跟蹤評價平臺,補充、完善方法標準體系。
未來通過貫宣培訓,正確理解方法標準的強制性,方法標準的適用范圍、定量限等技術內容的內涵,切實提高對標準的正確理解和合理使用。加強對委員的方法標準審查能力,正確指導標準研制工作;加強標準起草人制定修訂方法標準能力,從單純的檢測技術研發上升至國家標準研制的角色轉變,做到嚴謹、科學、務實。提高大局意識,不僅服務于方法標準的技術審評,還要掌握方法標準的整體趨勢,構建科學的方法體系,更好的為食品風險監管服務。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楊瑞馥研究員
報告題目:微生物食品安全:現場檢測技術的挑戰
我國實驗室技術,能夠基本滿足實際需求,檢測靈敏度更高,操作更簡便檢測數據更智能化等,滿足現場檢測的需求和遠程非接觸采樣。楊瑞馥介紹了免疫POCT診斷產業發展:第一代通過試條試紙和膠體金法進行定性檢測;第二代采用色板卡比色或半定量儀器閱讀進行半定量檢測;第三代則利用了普通熒光定量檢測系統。然而免疫POCT診斷普遍存在敏感性低,特異性不高,肉眼判定結果欠可觀以及檢測結果不易保存,生物熒光本底干擾,容易熒光猝滅,造成定量結果不準確。而微孔陣列,微液滴,毛細管單分子免疫檢測技術和納米孔單分子免疫檢測技術是目前正在發展的幾項技術,但依然存在檢測儀器價格昂貴,檢測效率低,檢測成本高和項目開發難等問題,且針對食品基質復雜的特性,處理較難。
在最后,楊瑞馥舉例了碳點病原體高敏檢測技術和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
鄭州輕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河南省冷鏈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
報告題目:納米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我國傳統食品安全檢測方法以色譜法、質譜法、光譜法及其他分析方法為主,傳統大型儀器檢測方法普遍耗時長,儀器昂貴,需專業人員操作,難以實現現場檢測,因此快速檢測技術運用而生。納米技術的發展為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以獸藥殘留檢測為例,介紹了基于納米材料的熒光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的應用。針對真菌毒素檢測,以石墨烯量子點作為熒光信號基團,構建一種“off-on”的新型核酸適配體熒光傳感器,通過選擇霉菌毒素赭曲毒素A(OTA)作為典型的待檢測目標進行研究。而針對其他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檢測,則設計了一種快速、靈敏的檢測危害因子的熒光傳感器。由于食品檢測體系的復雜性,合適的樣品前處理方法也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部分參展廠商展示
美正生物
島津
珀金埃爾默
安東帕
安捷倫
畢克
布魯克
海光
檢測家
梅里埃
默克
普敦
賽默飛世爾
壇墨質檢
阿爾塔科技
月旭科技
中檢葆泰
紐勤生物?
上海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