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鏡檢技術經驗交流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于人體所發生的一種寄生蟲性傳染病,俗稱“打擺子”,屬于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近年來隨著國內人口的流動、外出非洲等國家務工或旅游人員的增多,輸入性瘧疾病例也有增多的風險,但原發性病例在減少,幾乎每年都有輸入性瘧疾的報告,這就給臨床醫生和實驗室檢驗人員帶來更大的挑戰,對瘧疾的診斷除了臨床診斷外還有實驗室診斷,只有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相結合,對一個瘧疾病例的確診至關重要,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4種;間日瘧原蟲(PV)、惡性瘧原蟲(PF)、三日瘧原蟲(PM)、卵形瘧原蟲(PO)。現就我在工作中見到的間日瘧和惡性瘧做一檢驗交流,謹請見諒。
瘧疾傳播的途徑及危害性:任何一種傳染病都離不開傳染病流行的三大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瘧疾同樣也不例外,這三個環節又受自然因素(氣溫、地理位置等)和社會因素(經濟水平、人們接受教育的程度等)的影響和制約。使瘧疾呈現出不同的流行形式,在我國瘧疾經中華按蚊叮咬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當一個瘧疾病人的血液被中華按蚊叮咬后,該蚊蟲在叮咬下一個健康人時,存在蚊蟲唾腺中的子孢子隨唾液液可能被注入到健康人體,以致感染瘧疾,其次是血液傳播,如輸血等。
危害性:在我國的原發性病例中,間日日瘧較常見,惡性瘧次之,其他兩種瘧疾不常見,但惡性瘧的對人的危害要比間日瘧重,瘧疾的發作是由于瘧原蟲成熟裂殖體裂解紅細胞釋放出代謝產物及其刺激機體產生內源性熱原質共同作用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所致。寒戰和發熱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體溫調節中樞在外源性和內源性熱原質的作用下,使體溫上升,經數小時后,熱原質逐漸消失后,體溫由高熱轉為正常。發熱對機體和瘧原蟲都有影響。過高的發熱對機體極為不利,是重癥惡性瘧疾的并發癥之一。因此,在瘧原蟲鏡檢中,要掌握好采血時間,對提高瘧原蟲的檢出率至關重要,一般在發熱后6-8內采血鏡檢為宜。
實驗室診斷:目前,用于瘧疾診斷的實驗室檢測主要包括病原學檢測、免疫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3類。根據不同的目的,選用合適的檢驗方法,以達到最佳檢測效果。檢出瘧原蟲是明確診斷瘧疾的直接證據,在這里主要說一下顯微鏡檢查法(病原學檢測),因顯微鏡檢查具有操作簡單、敏感、價廉和可在薄血膜上進行蟲種鑒別等優點,成為瘧疾診斷的金標準,也是常用方法之一。
染液配制:
姬姆氏色素 ?5g ? ? ?甘油 ? 250ml
甲醇 ? ? ? ?250ml
先將5 g姬姆氏色素置于研缽內,加入少量甘油研磨,邊磨邊加直至加完研細,倒入500 ml容量瓶,用甲醇反復多次沖洗研缽中的殘留液,直至洗凈用完甲醇,倒入有甘油姬姆氏色素的500ml的容量瓶中,反復整蕩混勻,密封加蓋,避光保存,連續震搖7天,放置待用,臨用時1:10稀釋。
在這里需要注意瑞氏染液和吉姆薩染液的的區別:瑞氏染液的成分主要由堿性美蘭和酸性伊紅組成,主要對細胞染色理想,但對細胞的核染色不太理想,吉姆薩染液主要有天青和伊紅組成,對細胞的核染色理想,有的成品染色標的是吉姆薩染液,但是在主要成份上沒有天青,在購買成品染液時應予注意,在瘧原蟲鏡檢染色時,推薦用吉姆薩染液。
血膜制作時要控制用血量和大小,厚血膜主要用來定性,薄血膜主要用來蟲種鑒別。
顯微鏡檢查:主要看瘧原蟲的環狀體(R),滋養體(T)、裂殖體(S)和配子體(G),對各種瘧原蟲的鑒別從發育各期的核、胞漿、瘧色素三個方面進行。
惡性瘧環狀體較小,核有一個或兩個,胞漿纖細,可見到一個環狀體兩個核。
間日瘧環狀體較大,核一個,包漿較厚,有時可見到像戒指樣的環狀體。
環狀體在瘧原蟲蟲種的鑒別有一定的意義。
惡性瘧配子體較大,常成臘腸形或新月形,核一個居中;
間日瘧配子體基本大多成圓形,核一個,有居中的也有偏于一側的;
惡性瘧的配子體在惡性瘧的蟲種鑒別有重要意義,新月形或臘腸形是惡性瘧的特有的配子體的形態。
裂殖體是由大滋養體分裂后形成的,裂殖體破裂后形成裂殖子。裂殖子數量一般8-26個,間日瘧和惡性瘧的裂殖體基本接近,對兩者鑒別意義不是很大。
總之形態學的東西是千變萬化的,不能一概而就,通過對臨床診斷為瘧疾、疑似瘧疾、不明原因的發熱病人進行涂片檢查,對實驗室鏡檢診斷為瘧疾的病人應從瘧原蟲生活史發育過程中的環狀體、滋養體、裂殖體、配子體綜合進行,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