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原發性肝類癌并發轉移病例報告

    2022.3.29

    病例資料  


    患者,女性,51歲,因“右脅肋部隱痛1個月余”入院。


    患者于2015年3月份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右脅肋部隱痛,深呼吸時自覺緩解,無胸悶氣促、咳嗽咯痰、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不適。


    2015年4月7日至當地醫院行胸部+上腹部CT平掃提示:后上縱膈團塊狀灶,考慮占位;雙側多發肋骨(部分伴病理性骨折)、胸4膨脹性骨質破壞,考慮轉移瘤或多發性骨髓瘤;肝右葉稍低密度灶,性質待定。


    住院期間行胸部+全腹增強CT平掃提示:考慮肝S7、8段原發性肝癌,S4子灶可能性大,鑒別轉移瘤;左側腎上腺轉移,右側腎上腺轉移可能;廣泛骨破壞,多發轉移瘤可能,部分病理性骨折;腹腔腹膜后淋巴結稍腫大(圖1)。


    ?

    1648521934594685.png


    胸部及雙下肢X線檢查提示:多條肋骨及左側鎖骨病變;右側脛骨中段、左側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多發骨破壞,骨髓瘤、轉移瘤、血液病未排。彩超引導下行肝S7段腫物穿刺活組織檢查,病理結果提示:見少量正常肝組織,并見輕度異型細胞排列呈梁索樣、腺樣,免疫組化標記:細胞角蛋白19陽性,肝細胞石蠟抗原1陰性,CD56陽性,促突素陽性。符合“肝類癌改變”(圖2)。


    1648521935592244.png

    ?

    血清甲胎蛋白(AFP)、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均在正常范圍。同步行骨髓涂片、血清免疫固定電泳、尿本-周氏蛋白檢查等均未見異常。診斷為“原發性肝類癌并肝內、腎上腺、骨轉移”。


    于2015年4月30日行經皮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術中注入絲裂霉素10mg+吉西他濱1600mg+卡鉑400mg+碘油30ml混懸液),術程順利,術后經加強護肝等對癥處理后,好轉出院。


    討論


    類癌為具有神經內分泌特性、生長緩慢的上皮細胞腫瘤,常發生于肺、支氣管、闌尾、結腸。而原發性肝類癌較為少見,占消化道類癌的0.2%~2.0% ,由EdmondSon于1958年首次報道。原發性肝類癌發生率女性多于男性,發病年齡分布廣泛,平均年齡49.5歲。


    臨床上類癌分為兩型:一型不伴有類癌綜合征,僅表現為腫塊及局部癥狀;另一型則伴有類癌綜合征,如反酸、惡心、皮膚潮紅、哮喘、高血壓、心臟病等,尿中5-羥吲哚乙酸水平明顯升高。胃腸道類癌常伴有類癌綜合征,而原發性肝類癌較少出現類癌綜合征,多表現為腹痛、腹脹等非特異性癥狀。由于其起病隱匿,臨床癥狀及體征缺乏特異性,臨床上容易漏診、誤診。如本例患者未見明顯腹痛、腹脹癥狀,亦無類癌綜合征表現,而是以肋骨轉移性疼痛為首發癥狀,臨床診斷存在一定難度。


    目前國內外大部分學者認為,原發性肝類癌首選手術治療,對于單葉肝類癌常采取肝臟部分切除或半葉切除。對于不接受手術或病灶廣泛,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可采用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術中注藥可選擇5-氟尿嘧啶、阿霉素等。無法行手術切除或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或術后復發者,可選擇全身化療,有報道選用FAM方案(5-氟尿嘧啶+阿霉素+氨甲碟呤)化療,但療效欠佳。對于伴有類癌綜合征者,可配合使用生長抑素替代劑抑制激素分泌,緩解神經內分泌癥狀。亦有報道少數肝類癌患者進行了肝移植,但療效欠佳。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