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余應力分為哪三類
按應力產生的原因分類有:
(1) 熱應力
鑄件各部分的薄厚是不一樣的,如機床床身導軌部分很厚,側壁筋板部分較薄,其橫向端面如圖一所示。鑄后,薄壁部分冷卻速度快收縮大,而厚壁部分,冷卻速度慢,收縮的小。薄壁部分的收縮受到厚壁部分的阻礙,所以薄壁部分受拉力,厚壁部分受壓力。因縱向收縮差大,因而產生的拉壓也大。這時鑄件的溫度高,薄厚壁都處于塑性狀態,其壓應力使厚壁部分變粗,拉應力使薄壁部分變薄,拉壓應力 ,隨塑性變形而消失。 鑄件逐漸冷卻,當薄壁部分進入彈性狀態而厚壁部分仍處于塑性時,壓應力使厚壁部分產生塑性變形,繼續變粗,而薄壁部分只是彈性拉長,這時拉壓應力隨厚壁部分變粗而消失。鑄件仍繼續冷卻,當薄厚壁部分進入彈性區時,由于厚壁部分溫度高,收縮量大。但薄壁部分阻止厚壁部分收縮,故薄壁受壓應力,厚壁受拉應力。應力方向發生了變化。這種作用一直持續到室溫,結果在常溫下厚壁部分受拉應力,薄壁部分受壓應力。這個應力是由于各部分薄厚不同。冷卻速度不同,塑性變形不均勻而產生的,叫熱應力。
在導軌或側壁的同一個截面內,表層與內心部,由于冷卻快慢不同,也產生相互平衡拉壓的應力,用類似與上述方法分析,可知在室溫下表層受壓應力,心部受拉應力,并且截面越大,應力越大,此應力也叫熱應力。
(2) 相變應力
常用的鑄鐵含碳量在2.8-3.5%,屬于亞共晶鑄鐵,由結晶 過程可知①:厚壁部分在1153℃共晶結晶時,析出共晶石墨,產生體積膨脹 ,薄壁部分阻礙其膨脹,厚壁部分受壓應力,薄壁部分受拉應力。厚壁部分因溫度高,降溫速度快,收縮快,所以厚壁逐漸變為受拉應力。而薄壁與其相反。在共析(738℃)前的收縮中,薄厚壁均處于塑性狀態,應力雖然不斷產生, 但又不斷被塑性變形所松弛,應力并不大。當降到738℃時,鑄鐵發生共析轉變,由面心立方,變為體心立方結構(既γ-Fe變為a-Fe),比容由0.124cm3/g增大到0.127cm3/g。同時有共析石墨析出,使厚壁部分伸入,產生壓應力。上述的兩種應力,是在1153℃ 和738℃兩次相變而產生的,叫相變應力。相變應力與冷卻過程中產生的熱應力方向相反, 相變應力被熱應力抵消。在共析轉變以后,不再產生相變些力,因此鑄件由與薄厚冷卻速度不同所形成的熱應力起主要作用。
(3) 收縮應力(亦叫機械阻礙應力)
鑄件在固態收縮時,因受到鑄型.型芯.澆冒口等的阻礙作用而產生的應力叫收縮應力。由于各部分由塑性到彈性狀態轉變有先有后,型芯等對收縮的阻力將在鑄件內造成不均勻的的塑性變形,產生殘余應力。收縮應力一般不大,多在打箱后消失。
按照殘余應力平衡范圍的不同,通常可將其分為三種:
(1)第一類內應力,又稱宏觀殘余應力,它是由工件不同部分的宏觀變形不均勻性引起的,故其應力平衡范圍包括整個工件。例如,將金屬棒施以彎曲載荷,則上邊受拉而伸長,下邊受到壓縮;變形超過彈性極限產生了塑性變形時,則外力去除后被伸長的一邊就存在壓應力,短邊為張應力。這類殘余應力所對應的畸變能不大,僅占總儲存能的0.1%左右。
(2)第二類內應力,又稱微觀殘余應力,它是由晶粒或亞晶粒之間的變形不均勻性產生的。其作用范圍與晶粒尺寸相當,即在晶粒或亞晶粒之間保持平衡。這種內應力有時可達到很大的數值,甚至可能造成顯微裂紋并導致工件破壞。
(3)第三類內應力,又稱點陣畸變。其作用范圍是幾十至幾百納米,它是由于工件在塑性變形中形成的大量點陣缺陷(如空位、間隙原子、位錯等)引起的。變形金屬中儲存能的絕大部分(80%~90%)用于形成點陣畸變。這部分能量提高了變形晶體的能量,使之處于熱力學不穩定狀態,故它有一種使變形金屬重新恢復到自由焓最低的穩定結構狀態的自發趨勢,并導致塑性變形金屬在加熱時的回復及再結晶過程。
-
技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