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監測與評價原則
水體是指地表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它不僅包括水,而且還包括水中的懸浮物、底質和水生生物。對于一個水系的監測分析及綜合評價,應包括水相(水溶液本身)、固相(懸浮物、底質)和生物相(水生生物),才能得出準確而全面的結論。例如某些重金屬的污染物進入水系,會很快水解沉淀而轉入底質中,而水溶液中重金屬的濃度并不高。從底質重金屬含量的變化可以了解一個水系污染的歷史過程和污染程度。眾所周知的水俁病發生地水俁灣,當時監測結果水中汞濃度極低,甲基汞是通過生物的食物鏈而逐漸富集的,即通過水→
藻類→飛蛅→魚貝這條食物鏈的富集作用,最后在魚貝體中,甲基汞富集了上萬倍,漁民吃魚造成甲基汞中毒。
水生生物對污染物的富集系數為:
生物相的監測分析對了解水體受重金屬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如有機氯殺蟲劑、PCBs、多環芳烴的污染,由于這些污染物難溶于水,因此進入水體后很快沉淀轉移至底質中。例如珠江三角洲某些水域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物BHC、DDT、PCB、PAHs的濃度,是水中的幾十倍至幾萬倍。還因為這些有機污染物是脂溶性的,亦易被生物體所富集。特別在魚的肝臟、魚油中富集得更多。在食魚鷗的卵、肝臟和皮下脂肪中PCB、p,p'-DDE又進一步得到富集。一般在水體中PCB、DDE、DDT均在1 ng/ml以下。若以0.5 ng/ml計算,沉淀物PCB相對于水則富集了20.4~971倍。白鯊肌肉和肝臟分別富集了1540倍和43.6萬倍。
推薦
-
標準
-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
標準
-
技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