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芽孢革孔雀綠染色和鞭毛染色
Ⅰ 細菌 ?芽孢染色
某些細菌在其發育的一定階段可以形成一個內生孢子,即為芽孢。芽孢形成后并不脫離原細菌菌體,它的形狀、大小和在菌體的位置都是一定的。老熟的芽孢可自菌體中脫落出來。芽孢結構上的特點是壁厚和細胞質濃厚,所以不易著色,通常多采用著色力強的染色劑和用加熱等手段促使芽孢著色,并利用復染的方法對比原細菌菌體和芽孢,才易于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但是,若用簡單染色法使菌體著色而芽孢無色也可以襯托出芽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
【實驗目的】
掌握細菌芽孢染色的方法。
【實驗原理】
細菌的芽孢含水量少,脂肪含量高,芽孢壁較厚,對染料的透性差,不易著色,但是一旦著色又難以脫色。
通常,芽孢染色采用弱堿性染料孔雀綠在加熱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完畢,用蒸餾水沖洗。因孔雀綠是弱堿性染料,與菌體結合力較差,因此易被水沖洗掉,而進入芽孢的孔雀綠卻難于溶出。水洗后,再用一種呈紅色的堿性染料復染,使菌體和芽孢呈現不同顏色。
【實驗材料、藥品及器具】
1、菌種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
2、染液 孔雀綠染液
藏花紅染液
3、器皿 顯微鏡、酒精燈、鑷子、洗凈的載玻片4 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鏡紙、吸水紙、玻璃紅、洗瓶裝蒸餾水、接種環。
【實驗步驟】
1、取培養24h左右的枯草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分別涂片、干燥、固定。
2、在涂片部分用吸水紙條蓋住,然后向紙條滴加孔雀綠液至飽和。
3、將涂片逐漸加熱至微冒蒸汽并不時添加染液以防止吸水紙條干燥。染色
2-8 分鐘。
4、除去吸水紙條,用蒸餾水輕輕沖洗掉多余染液。
5、用藏花紅染液復染30~60S。
6、水洗,風干或烘干后鏡檢。
【實驗結果】
1、首先用低倍鏡,再用油浸鏡檢查制片,注意芽孢的顏色和菌體的顏色。
2、繪制芽孢圖。注意芽孢在菌體內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并繪制游離芽孢形態圖。
【思考題】
1、為什么經孔雀綠染色后,水洗再復染紅色染液只能染上菌體?
2、用革蘭氏染色能否看到芽孢,為什么?
Ⅱ 細菌鞭毛染色
許多細菌自細胞內長出一至許多根細絲狀附屬物稱為鞭毛。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有鞭毛的細菌均可運動。鞭毛細長透明,其寬度在普通光學顯微鏡波長檢驗范圍之外,所以不易觀察。但是在不染色情況下可以檢測到細菌的運動推斷鞭毛的存在。
【實驗目的】
學習并掌握鞭毛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實驗原理】
細菌的鞭毛非常纖細,直徑一般在20nm左右,用電鏡才能觀察。本實驗采用特殊染色法,即在染色前先經媒染劑處理,媒染劑吸附在鞭毛上,使鞭毛加粗,便可達到普通光學顯微鏡的辨析范圍以內。染色后,即可利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
【實驗材料、藥品及器具】
1、菌種 培養18-24h的菌種
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普通變形桿菌(Proteus Vulgaris)
熒光極毛桿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2、染色液 鞭毛染色液甲
鞭毛染色液乙(實驗前配好的新鮮染液)
3、器皿 顯微鏡、酒精燈、洗瓶裝蒸餾水、香柏油、二甲苯、擦鏡紙、吸水紙、干凈載玻片、玻璃缸、無菌水三管、滅菌長滴管三支。
【實驗步驟】
1、用長滴管取無菌水輕輕移入長好菌種的試管內,培育20-30min使細菌自己慢慢游入水中并充分舒展其鞭毛,使水呈輕度混濁。
2、取一滴菌懸液滴于玻片的1/3位置上,然后輕輕抬起此端,使懸液緩慢流至玻片另一端,平放使其在空氣中自然干燥固定。切忌用火焰烘干。
3、在涂片部位滴甲液,染色3~5min。
4、用蒸餾水輕輕沖洗。
5、加乙液染30~60s,可在酒精燈上稍稍加熱。沖洗多余的染液。
6、制片干后檢查。
【實驗結果】
1、顯微鏡下檢查鞭毛染成什么顏色和形狀。
2、比較菌種鞭毛著生的位置、數目并繪圖。
【思考題】
1、菌種的培養時間與鞭毛染色有什么關系?
2、你在顯微鏡下看到的鞭毛是否為原來的大小和形狀?
3、鞭毛涂片與芽孢涂片有何區別?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