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南美洲發現新肉食性恐龍物種
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獲悉,該校學者與《國家地理》雜志探險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進行的一項田野調查中,發現新的肉食性恐龍物種,并命名為“Koleken inakayali”,屬于阿貝力龍科,是獨特的岡瓦納恐龍群之一。相關成果發表于進化學生物期刊《分支學》。
研究團隊成員?
該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和《國家地理》探險家迪亞戈·玻爾帶領,團隊在擁有6900萬年歷史的拉科洛尼亞地層持續勘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并為晚白堊紀的恐龍研究提供新視角。
岡瓦納大陸是一個遠古時期存在于南半球的古大陸,后分裂成如今的南美洲、非洲、印度、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極洲。在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發生前,岡瓦納大陸上有著各種獨特的恐龍類群和其他地方不常見的恐龍,比如近40年前于現今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頭上帶標志性雙角的食肉牛龍,它曾在電影《侏羅紀世界》和紀錄片《史前星球》出現而為人熟悉。
研究團隊在發現食肉牛龍化石的拉科洛尼亞地層中,找到一個新的阿貝力龍物種。它與食肉牛龍有許多不同之處,包括體型較小和沒有頭骨角。該研究表明,至少有兩個阿貝力龍物種生活于恐龍時代末期的拉科洛尼亞。
研究團隊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的電腦繪圖?
文嘉棋表示,研究團隊以該恐龍的部分骨架化石,包括幾塊頭骨、一系列幾乎完整的脊椎骨、一個完整的臀部、幾塊尾骨和幾乎完整的腿,證明該物種的存在,并更新了阿貝力龍科動物及其近親的演化樹。“這些研究結果,為阿貝力龍科和更廣泛的角龍群體如何隨時間衍生出多樣化的體型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團隊成員、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巴亞諾解釋稱,Koleken恐龍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白堊紀晚期有多個阿貝力龍類物種生活在同一棲息地的觀點,以及阿貝力龍科在當時實際上是相當多樣化的,這與有關其他恐龍類群的觀點相反。這項研究為恐龍及全球的恐龍生態系統如何隨時間推移而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