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成因和來源研究獲進展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質標所)農田環境室微塑料研究團隊在國際環境領域TOP期刊《環境污染》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本研究以長期覆膜土壤為研究對象,明確了土壤中微塑料的豐度、重量、形狀、粒徑、顏色以及類型,并結合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進一步探討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成因和來源,為長期覆膜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由微塑料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地膜曾被認為是長期覆膜土壤中最主要的微塑料來源,然而并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京津冀地區長期典型覆膜農田作為研究對象,收集了41戶農戶的家庭特征和地膜使用行為,并采集了相應的土壤樣本。結果表明:土壤微塑料的平均豐度和重量為29.3個/kg和2.90 mg/kg,其中聚乙烯所占比例分別為18.8%和43.7%;土壤中微塑料以聚丙烯含量最高,形狀以碎片為主,黃色微塑料占比較高,粒徑越小占比最高;結合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在控制了內生變量和虛擬變量后,發現地膜使用時間與土壤微塑料的豐度呈正相關,與粒徑呈負相關,地膜使用歷史與聚乙烯豐度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限但有力的證據,從微塑料豐度而言,證明地膜本身不是長期覆膜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來源。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優秀人才青年骨干項目、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資助。
推薦
-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