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所在HIV-1 B’毒株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武漢病毒所在HIV-1 B’毒株分子進化及分子特征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有關HIV-1 B’毒株的分子進化及分子特征性研究論文發表于世界艾滋病研究權威學術刊物——《AIDS》(2008 22(14):1851-1858),《AIDS》雜志該論文審稿專家認為:“本文最有價值的地方即在于其仔細和詳盡的遺傳分析以及有關全球B和B’亞型種系發育的描述”。
武漢病毒研究所楊榮閣研究員領導的學科組和Simon Rayner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一年的合作,通過對所有HIV-1 B’毒株的系統進化和分子特征的綜合分析,從全球角度詳盡闡明了HIV-1 B’毒株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及B’毒株傳播速率較其他主要HIV-1流行毒株傳播迅速,近年進化減緩的趨勢等B’毒株的分子進化規律。此外還分別在B’毒株的Gag蛋白p17和Env蛋白V3區發現了9個和8個B’毒株特征性氨基酸位點,并推斷其中一些位點可能與B’毒株的傳播特征及其受體嗜性等有一定關系。該研究對B’這一亞洲HIV流行性奠基毒株進行的全面分析,為HIV在亞洲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及相關毒株的疫苗設計方案等,都提供了具有很高參考價值和十分重要意義的研究結果。
HIV-1 B’毒株是亞洲流行的HIV-1三大主要毒株之一,特別在我國中部地區既往采供血HIV感染者中廣泛流行。同時B’毒株與其他HIV-1亞型毒株的共流行,催生了多種HIV-1重組型病毒。這些重組病毒在亞洲的HIV-1流行中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其影響范圍日益廣泛,對亞洲國家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因此B’毒株的起源、分子進化和分子特征,以及B’毒株對亞洲HIV-1的生物多樣性影響等研究,對艾滋病預防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楊榮閣研究員長期從事HIV/AIDS基礎研究工作,2005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后,帶領其科研團隊開展了HIV分子流行病學及HIV耐藥形成機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Simon Rayner研究員為我所生物信息學學科組組長,在大規模數據分析方法的運用方面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