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電子科技大學Nature Genetics發表測序新成果

    2016.4.20

      來自電子科技大學、中科院和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FGD6基因中的一個錯義變異提高了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風險。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18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任職于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楊正林(Zhenglin Ya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楊教授是我國眼睛疾病基因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2006年,楊正林作為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入選了Science雜志 年度世界科技十大突破。在這篇論文,他與合作者們定位了老年黃斑病變(AMD)在人類染色體10q26上的精確基因,這有助于開發AMD的診斷和治療。

      2014年8月,楊正林教授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楊培增教授合作,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鑒別出了伏格特小柳原田綜合征(VKH)新風險位點。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為VKH綜合征的遺傳學和生物學提供了更多的見解。同月,楊正林教授再與復旦大學的孫興懷教授合作,采用GWAS鑒別出了與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相關的新易感基因。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A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預計到2020年,AMD患者數量將達到1.96億人,到204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88億。在西方文章 中,AMD晚期階段通常被分為脈絡膜新生血管(CNV,或濕性AMD)和地圖狀萎縮(或干性AMD)兩種類型。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早期,一種稱作為 PCV的AMD亞型被確定為不同于典型的CNV形式。

      PCV是一種常見的脈絡膜血管疾病,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確診可見到特征性的血管瘤樣擴張的結構,即所謂“息肉狀病灶”或/和異常分支血管 網。僅在中國,估計就有168萬的新生血管性AMD患者,其中近90萬人罹患PCV。從臨床角度看,PCV和CNV都是因新血管生長及液體積聚所致,均可 導致視網膜下出血、色素上皮脫離(PED),及因出血、滲漏及瘢痕組織形成造成的視力喪失。盡管具有這些相似性,出于幾個原因人們認為PCV和CNV是濕 性AMD的不同亞型。而相比于CNV亞型,當前對于PCV的遺傳風險因子仍不是很清楚。

      在新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首先對一個中國漢族組群進行了外顯子組測序,隨后在4個獨立組群中進行了重復研究,鑒別出FGD6基因中一個罕 見的c.986A>G (p.Lys329Arg)變異與PCV(而非CNV)顯著相關。他們發現FGD6-Arg329的細胞內定位不同于FGD6-Lys329。在體 外,FGD6可以調控促血管生成活性,氧化磷脂可以提高FGD6的表達。在小鼠視網膜中FGD6-Arg329比FGD6-Lys329促進了更加異常的 血管生成。

      新研究數據表明,氧化磷脂和FGD6-Arg329有可能協同作用提高了PCV的易感性。

      作者簡介:

      楊正林

      眼睛疾病基因領域研究的著名專家,現任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發表SCI論 文70多篇(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 American Journalof Human Genetics等頂級學術雜志),其第一作者論文入選Science雜志2006年評出的世界科技十大突破第六項內容。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