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左旋肉堿的研究簡史
左旋肉堿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期。1905年,俄國人Gulewitsch和Krimberg從肉類提取物中發現了L-肉堿 [4] ,并用拉丁語carnis命名,意思是“畜肉”。自此以后,各國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27年,Tomita和Sendju證實了其分子結構。
1948年,Fraenkel發現了大黃粉蟲幼蟲的生長需要一種生長因子,并將此命名為維生素BT。
1952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Carter確證了維生素BT就是肉堿 。
從1953年開始,左旋肉堿列在美國《化學文摘》中的Vitamin BT的索引欄目下。
1958年,Fritz發現左旋肉堿對心臟和肌肉組織中的長鏈脂肪酸的氧化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脂肪的β-氧化代謝速率,能加速細胞(線粒體)對脂肪的消耗。
1973年,Engel和Angeliui報道了首例L-肉堿缺乏癥病例,并用肉堿治療 。之后又報道了幾種與肉堿缺乏有關的臨床綜合癥及由常染色體隱性基因遺傳的原發性肉堿缺乏癥,包括系統性肉堿缺乏癥(SCD)和肌病性肉堿缺乏癥(MCD)。
20世紀80年代L-肉堿作為商品在國外上市,并被收入美國藥典22版。
1980年,Rebouche和Engel首先闡明左旋肉堿在生物體內合成的機理和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和六個必需因子:L-賴氨酸、蛋氨酸、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B6、鐵等,其中L-賴氨酸是合成L-肉堿的骨架。
1985年,在芝加哥召開國際營養會議將左旋肉堿劃為“特定條件的必須營養品” 。世界上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允許在嬰兒奶粉中加入左旋肉堿以預防肉堿缺乏癥? 。
1988年12月,法國允許L-肉堿作為營養強化劑,用于嬰兒食品和普通食品。
1989年1月6日,法國政府重申1988年意見:左旋肉堿為多用途營養素,每1千卡熱量可加入100 mg肉堿。
1990年9月14日,瑞士政府確定左旋肉堿最高口服限量為600 mg/d。
1993年3月24日,美國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定L-肉堿及其鹽類作為營養補充劑,以每日每千克體重20 mg的劑量供成人服用是安全的。超過此劑量時,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
1993年5月13日,美國FDA規定右旋和混旋型肉堿不屬于GRAS物質,并予取締,禁止銷售 [39] ,右旋肉堿是其競爭性抑制劑。
1995年,歐盟批準在各種動物飼料中使用左旋肉堿 [20] 。
1996年,中國第16次全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上通過,允許在飲料、乳飲料、餅干、固體飲料、乳粉中使用左旋肉堿 。
2000年3月,中國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承擔的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L-肉堿的酶法生產》通過國家驗收 。
2003年左旋肉堿被國際肥胖健康組織認定為最安全無副作用的減肥營養補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