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過程以及原理
將宿主大腸桿菌細胞分別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養基中,用35S標記蛋白質,32P標記蛋DNA。宿主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就被35S或32P標記上了。
然后用T2噬菌體分別感染被35S或32P標記的細菌,并在這些細菌中復制增殖。宿主菌裂解釋放出很多子代噬菌體,這些子代噬菌體也被標記上35S或32P。?
接著,用分別被35S,或32P標記的噬菌體去感染沒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宿主菌,然后測定宿主菌細胞帶有的同位素。被35S標記的噬菌體所感染的宿主菌細胞內很少有35S,而大多數35S出現在宿主菌細胞的外面。
也就是說,35S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在感染宿主菌細胞后,并未進入宿主菌細胞內部而是留在細胞外面。被32P標記的噬菌體感染宿主菌細胞后,測定宿主菌的同位素,發現32P主要集中在宿主菌細胞內。所以噬菌體感染宿主菌細胞時進入細胞內的主要是DNA。
原理:噬菌體T2有一個蛋白質的外殼,DNA裹在其中。當噬菌體T2感染大腸桿菌時,它的尾部吸附在菌體上。然后,菌體內形成大量噬菌體,菌體裂解后,釋放出幾十個乃至幾百個與原來感染細菌一樣的噬菌體T2。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