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利好 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或召開
環保大會5-7年召開一次,最近一次是2011年,隨后迅速發布各項環保利好,環保行業一片看好。“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或將近期召開。今年以來,2018中國環境技術大會5月2日在上海召開;2月2日—3日,環境保護部在京召開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
“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近期或將召開。全國環保大會一般召開周期是5-7年,最近一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是2011年12月召開,環保大會后,我國迅速發布“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環保行業迎來了大發展時期。
十八大以來,我國反復強調“綠水青山”,明確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2018年初至今,至少已有7家上市公司收到各地環保局出具的環保罰單,而去年同期僅為1家。除此之外,各地的環保政策密集出臺,生態環境部約談7市政府,也折射出相關部門從嚴治理環境的堅決態度。
目前環保板塊估值處于低位。同時,業內認為當前國內環保監察、治理力度正在不斷加大,行業政策紅利釋放預期強烈,社會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將再上新臺階。環保板塊有望迎來新一輪爆發。
全國環境大會歷屆簡要回顧
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73年
確定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32字環境保護工作方針。
1973年8月5日~20日,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揭開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序幕。
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確定了環境保護的32字工作方針,即“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制定了《關于加強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意見》和《自然保護區暫行條例》。
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有4個方面:第一,在這次會議上,首次承認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需要認真治理。第二,這次會議是新中國開創環境保護事業的第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環境保護在中國開始列入各級政府的職能范圍。第三,會議期間制定的環境保護方針、政策和措施,為開創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指明了方向,抓住了重點,確定了目標和任務。第四,會議之后,從中央到地方及其有關部門,都相繼建立了環境保護機構,并著手對一些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城市和江河進行初步治理,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始起步。
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83年
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制定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方針。
1983年12月31日~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
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主要的成果及其意義,歸納起來有4個方面:第一,總結了中國環保事業的經驗教訓,從戰略上對環境保護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做出了重大決策。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會議上宣布:保護環境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極大地增強了全民的環境意識,并把環境意識升華為國策意識。第二,制定了中國環境保護的總方針、總政策,即“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這一方針政策的確立,奠定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保護道路的基礎。第三,會議提出,要把強化環境管理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中心環節,長期堅持抓住不放。第四,推出了以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核心的生態保護策略,防治對土地、森林、草原、水、海洋以及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破壞,保護生態平衡。第五,建立與健全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把環境保護建立在法制軌道和科技進步的基礎上。
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89年
提出要加強制度建設,深化環境監管,向環境污染宣戰,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1989年4月28日~5月1日,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
國務院總理李鵬及國務委員、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宋健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曲格平作工作報告。
會議通過了兩份重要文件和兩個指導性的工作目標。兩份文件是:《1989~1992年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和《全國2000年環境保護規劃綱要》。會議形成了“三大環境政策”,即環境管理要堅持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三項政策。“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是指在國家的環境管理中,通過計劃、規劃及各種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環境問題的發生;“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單位或者個人有責任對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并承擔治理費用;“強化環境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法規,使各行各業有所遵循,建立環境管理機構,加強監督管理。
此外,會議認真總結了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3項環境管理制度的成功經驗,同時提出了5項新的制度和措施,形成了我國環境管理的“八項制度”。
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96年
提出了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要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舉,全面推進環保工作。
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于1996年7月15日~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要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舉,全面推進環保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出席了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國務院總理李鵬出席了開幕式并發表講話。
會議提出,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要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增殖并舉,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土地、淡水、森林、草原、礦產和海洋資源,堅持不懈地開展造林綠化,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搞好防風治沙試驗示范區、“三化”草地的治理和重點牧區建設。要大力建設農業系統各類保護區,積極防治農藥和化肥污染,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和濕地保護,到“九五”末期,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力爭達到國土面積的10%;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好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管理。積極開展生態示范區建設,搞好退化生態區域的恢復。
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2002年
提出了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這項工作。
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于2002年1月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這項工作。
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會上指出,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朱镕基指出,“十五”期間,環境保護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又是擴大內需的投資重點之一。要明確重點任務,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力推進重點地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凡是新建和技改項目,都要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務院關于建設項目必須實行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的規定。要注意保護好城市和農村的飲用水源。要切實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特別是加強以京津風沙源和水源為重點的治理和保護,建設環京津生態圈。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進一步擴大退耕還林規模,推進休牧還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
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 2006年
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即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
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于2006年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溫家寶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原國家環保總局在落實、貫徹實施三個轉變具體工作中,明確三個轉變是對我國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根本性調整,是環境保護道路的重大創新,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大改革;明確三個轉變的核心就是要堅決擯棄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促進環境與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內在統一;明確三個轉變無論是從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來看,還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無論是從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來看,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資源配置來看,都是全局性、整體性、戰略性、方向性、根本性的轉變,是歷史性轉變。
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2011年
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于2011年12月20日-21日在北京召開。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并講話。他強調,環境是重要的發展資源,良好環境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十二五”發展主題主線的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經濟轉型,提升生活質量,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固本強基,為人民群眾提供水清天藍地干凈的宜居安康環境。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集團)公司主要負責人在會上正式簽署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書,標志著"十二五"減排任務層層分解并落實到地方政府、各有關企業集團。
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將是十九大以來最重要的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根據以往會議預測,會議后環保產業將進一步加快發展。
-
會議會展
-
會議會展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精英視角
-
焦點事件
-
會議會展
-
綜述
-
產品技術
-
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