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關注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

    手機掃碼查看

    手機查看

    喜歡作者

    打賞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寶支付支付寶支付
    ×

    張玉卓答問“央企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3.06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528.shtm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應邀接受記者采訪。在受訪中,他回答了記者關于“國資委對推動央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考慮?”的提問。

    65e736cde4b03b5da6d0ac80.JPG

    張玉卓在“部長通道”應邀接受記者采訪。趙廣立 攝

    “我理解,新質生產力主要是要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創新和質優是重中之重。”張玉卓談道,他將今后央企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總結為三個字,第一個是“源”,技術源頭;第二個是“升”,產業升級;第三個是“態”,產業創新生態,合起來就是“源”“升”“態”。?

    技術源頭:要加大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

    首先,技術要有來源。他介紹,近年來央企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了投入:2023年央企研發投入10660億元,約占全國的研發投入的1/3;央企研發投入創造的增加值為10.2%,遠高于全國的2.64%。這組數字說明,央企在研發投入上是不遺余力的,也產出了很多標志性成果,如國產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技術等都出自央企。

    “這是多年布局的結果,未來一定要更加強化自主創新,加大投入。”張玉卓說,對央企來講,要做到“頂天立地”。央企在“頂天”方面做得比較好,產出了大量的大科學工程、大成果;但在“立地”方面,特別是在底層技術、根技術方面,央企還有不小差距。

    2023年,央企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600億元,僅占研發投入比重不到6%。“這是不夠的。”張玉卓表示,國資委鼓勵央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力度,特別是加大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

    “對于技術源頭,央企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關起門來,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張玉卓介紹說,央企在國外共有330家研發中心,同時也要和國內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頭部民營企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他表示,要通過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真正把“頂天立地”立起來,解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源頭問題。

    產業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提前布局新興產業并舉

    有了技術源頭,最主要的是要推進產業升級。張玉卓說,產業升級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利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二是一定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擺在突出位置。

    他介紹,在改造傳統產業方面,央企有不少標志性成果。如一些央企與華為合作,可實現井下采煤工作面上無人化,達到“本質安全”;國資委還啟動了“人工智能+”行動,人工智能“+”的大都是傳統產業,通過大模型解決行業的、企業的問題、垂直領域的問題。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方面,張玉卓介紹說,央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約為27%,高于全國均值的13%。“還不錯,但還需要加大布局。”他表示,國資委將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提前布局,目標是到2025年,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占比要達到35%。

    產業生態:央企要開放、摒棄落后理念

    產業創新生態,指的是要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生態要靠大家一起來營造,央企要開放。”張玉卓說,未來央企要摒棄過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資、短期收益,追求規模、追求脫實向虛、掙快錢。

    他指出,央企有著擁有先進水平的勞動者,掌握著包括數據在內的最先進的勞動資料,同時也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場景。因此,目前明確要求,央企要樹立在新質生產力上有所作為。

    推薦
    關閉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