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抗體水平可以用于預測二次感染登革熱病毒的危重程度
抗體是機體在抗原刺激下由B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保護作用的Y型蛋白質。通常來說,抗體的產生可以幫助宿主去更好地去抵御病毒感染,但對于登革熱病毒 (DENV) 來說,情況卻恰恰相反:相比較首次感染,二次感染DENV病毒要更加致命,這一過程也被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簡單來說,抗DENV IgG抗體會通過其Fc段與表達Fcγ受體的細胞結合,進而介導病毒進入這些細胞,增加病毒的易感性。
另外一個重要的臨床現象是:在一些危重的登革熱患者體內,IgG抗體的非巖藻糖的修飾 (afucosylated IgG) 豐度是增加的。但是,非巖藻糖修飾的抗DENV IgG水平升高是否由于二次感染所致,以及它們的水平升高是否可以作為病毒感染危重程度的預后指針目前仍不清楚。
2021年6月4日,來自洛克菲勒大學分子遺傳學與免疫學實驗室的Jeffrey V. Ravetch教授與其合作者們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ntibody fucosylation predicts disease severity in secondary dengue infection的研究文章,他們發現非巖藻糖修飾的IgG抗體水平可以用于預測二次感染登革熱病毒的危重程度。
首先,通過比較重癥和輕癥患者IgG抗體的糖基化組,作者發現重癥患者體內無論是總的IgG1抗體還是抗DENV病毒特異性的IgG1抗體,他們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都是升高的,而其他幾種IgG抗體 (如IgG2,IgG3/4) 則沒有顯著變化,提示IgG1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升高可能與DENV患者的危重程度存在關聯性。
進一步,作者分別在處于不同危重程度的DENV患者(包括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熱休克綜合征)中對前面的結果進行驗證,作者發現隨著DENV患者危重程度的上升,患者體內IgG1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也是隨之升高的。并且作者發現患者體內IgG1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與表征DENV患者危重程度的兩個生理指標--血小板壓積與紅細胞壓積都具有很強的線性相關性,而患者體內DENV IgG抗體的滴度則與這兩個指標不具有相關性。這些實驗結果共同說明 IgG1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能更好地反應DENV患者的危重程度。
最后,為了探究IgG1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與DENV的關聯性是否存在其他病毒中,作者分別考察了西尼羅河病毒 (WNV) 和寨卡病毒 (ZIKV) 這兩種病毒類型,結果發現IgG1抗體的非鹽藻糖修飾水平在這兩種患者體內均未出現變化,這說明DENV病毒入侵是特異性地改變了體內IgG1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2月23日,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桑昆研究所Gestur Vidarsson教授的研究團隊同樣是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fucosylated IgG characterizes enveloped viral responses and correlates with COVID-19 severity的研究文章,并與上述研究取得了類似的結論:他們發現COVID-19重癥患者體內SARS-CoV-2 IgG抗體的非巖藻糖修飾水平也是升高的,而非巖藻糖修飾的IgG抗體會引起更強的免疫反應,進而觸發炎癥風暴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并最終導致COVID-19重癥的產生。
可以說,這兩項研究的結論相互呼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針對這兩項研究結果,Science雜志社還邀請了來自新加坡杜克努斯醫學院的Ruklanthi de Alwis和Eng Eong Ooi教授在同期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Antibody sugars are bittersweet的評論文章,對這兩個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都給予了很大的肯定。首先,他們認為Vidarsson教授的研究工作為COVID-19重癥患者過度的炎癥反應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即升高的非巖藻糖修飾的IgG抗體有可能觸發了這一反應的產生。而Jeffrey V. Ravetch教授的研究工作則拓展了我們對登革熱抗體依賴性增強 (ADE) 效應的理解,并找到了一個可以預測感染登革熱病毒的危重程度的預后因子。
與此同時,他們認為這兩項研究工作也引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例如,登革熱疫苗與COVID-19疫苗導致的IgG非巖藻糖修飾水平升高程度是否相同?另外,由于目前COVID-19的多款疫苗對于spike IgG抗體的糖基化修飾水平的改變可能并不相同,而這些差異是否會影響這些疫苗所引起炎癥反應以及防護效率目前仍不清楚。
-
科技前沿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