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天文學家觀測到伴星系統的“死亡之舞”
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雨燕號”(SWIFT)衛星和羅西X射線時變探測器(RXTE),天文學家有幸發現銀河系中一個伴星系統上演的“死亡之舞”。相關論文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
2007年6月7日,“雨燕號”突然從銀河系中心方向收到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爆發信號。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Hans Krimm等人發現,射線源位于銀河系中央的人馬座,距地大約2萬5千光年,研究人員將其定名為SWIFT J1756.9-2508。
?
6天后,NASA和MIT的天文學家開始利用RXTE觀測該區域,他們發現了一顆十分奇異的天體,盡管體積較大,它的最小質量大約只有木星的7倍,實際質量也不會超過木星的30倍。與一般的行星圍繞著恒星運動不同,該小質量天體環繞的是一顆37萬公里外的毫秒脈沖星(millisecond pulsar,每秒高速旋轉數百次的中子星,會發出極短周期的電磁脈沖信號),運動周期為54.7分鐘。
盡管新發現的伴星系統中伴星體積比脈沖星大得多,但后者的質量卻是前者的100倍(圖片來源:Aurore Simonnet/Sonoma State University)
美國西北大學Christopher Deloye說,“由于構造原因,該天體不會是一顆行星,本質上應該是一顆質量削減到行星水平的白矮星。”論文合著者、戈達德中心的Craig Markwardt表示,“該物體僅僅是一顆恒星的‘骨架’,脈沖星已經吞噬掉了它的氣體外包層,剩下的只有氦氣構成的核。”
?
盡管大部分的脈沖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轉越慢,但如果能夠持續地吸入來自伴星的氣體,它的轉速反而有可能會加快。在研究中,Markwardt從X射線時變數據中探測到了該小質量星體的微調作用,它的牽引力會使脈沖星接近或遠離地球。
?
此次的研究是天文學家第8次發現毫秒脈沖星從伴星獲得質量,但這卻是他們第2次發現如此小質量的伴星(另一顆為XTE J1807-294)。
?
研究人員推測,該伴星系統大約形成于幾十億年前,由一顆質量很大和一顆質量較小的恒星(1~3個太陽質量)組成。大質量恒星進化很快,并發生超新星爆發,最終成為中子星。而質量較小的恒星這時正在膨脹成為紅巨星,因此,二者的氣體外殼發生了“親密接觸”,造成了軌道能量的損失,兩顆恒星越來越近并同時噴射出外層氣體。
?
現在,這兩個天體如此接近,中子星的強大引力使伴星形成了潮汐隆起(tidal bulge),氣體逐漸流入中子星星盤內供其吞噬。但如果氣體流動不穩定或者中子星內存積了過多的氣體,就會導致上述的能量爆發。
?
Krimm表示,經過數十億年,該伴星已所剩無幾,它能否繼續生存目前也還不清楚。“它已經飽受打擊,但這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說。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
-
焦點事件